元和年间,进士李贺擅长作诗,韩愈深为器重,常在官僚搢绅之间加以赞誉,李贺因此声名远扬.当时相国元稹年纪已老,是以明经科及第的,也常在写诗上下功夫,一直希望能结交李贺.有一天他带着礼物上门拜访,李贺不接纳他的名帖,叫仆人对元稹说:“你是明经科及第,来看我干什么?”元稹没再说什么,羞愤地离开.后来他当左拾遗制订策略,渐渐做到了重要的职位,等到他当了礼部郎中,就说李贺的祖父李祢的名讳是“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他应该避讳,不能当进士.李贺当时因为轻薄也为他人排挤,于是不能登第,韩愈爱惜他的才华,为他写了一篇文章《讳辨录》来辩明,但是最后也没有成功.
解释一下,唐朝的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四书五经,跟填空差不多,比如卷子问“子曰,什么时习之”,考生就填“学而”就行了,主要考背书;进士科考诗赋策论,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作文加申论加时事政治,比较难.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就是说明经好考,三十岁登科也算晚了,进士不好考,五十岁考上了也算少年有为.当时考明经的如果和人谈诗是要被鄙视的,当然也跟李贺的性格有关,这里李贺说的那句话意思就是:你一考明经的,靠背书得到功名,又不考写诗,你找我来咱俩也没有共同语言啊.差不多这意思,所以得罪了元稹.
关于避讳,我记得是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名字里有个晋字,当时有人说,李贺要是考上进士的话别人就得称呼他李进士,犯了父亲的名讳,为了孝道他不应该当这个进士.韩愈那篇文章也很有名,里面提到“父名晋肃,子不得为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耶?”就是说,你们说人家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当进士,那要是父亲名字叫“仁”,儿子还不能做人了吗?不过最后李贺还是终身没有登第,这里的翻译是遵从了你的引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