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学记》中的几句的解释,请专家多多指教。《学记》中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仲辉的问题

  【求关于《学记》中的几句的解释,请专家多多指教。《学记》中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求关于《学记》中的几句的解释,请专家多多指教。《学记》中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师严然后道尊”“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和孔子说的:“自束修(本字是不是‘修’,而是把‘修’的三撇换成‘月’,我打不出来)以上,吾示尝无诲也”。这些话的大概意思我知道,但不是非常了解,求专家指教。

1回答
2020-02-24 01:1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龙洋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謏(sǒu,小有声音)文,不足以动众.——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未足以化民.——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玉不琢,不成器;——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兑(yuè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念终始典于学",——"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兑命"曰:——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学学半",——"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其此之谓乎!——就是这个意思.【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ì)(12500家)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一年视离经辩志;——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谓之小成.——合格的为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九年知类通达,——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强力而不返,——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谓之大成.——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记曰:"蛾子时述之",——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蛾——古"蚁"字)其此之谓乎!——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大学始教,——大学入学之初,皮弁(biàn)祭菜,——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示敬道也.——以表示敬师重道.宵雅肄三——祭祀时要小诵肄学'诗经'里"小雅"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燕乐: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官其始也.——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入学鼓箧,——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孙其业也.——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未卜谛不视学,——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游其志也.——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时观而弗语,——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存其心也.——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幼者听而弗问,——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学不躐(liè)等也.——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记曰:"凡学,——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官先事,——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为官学习以学习做事为先)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大学之教也:——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时教必有正业,——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退息必有居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不学操缦,不能安弦;——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可内就不能谙熟诗文;不学杂服,不

2020-02-24 01:15:0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