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
也许,在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是最慢的一位,自汾小“读苏”启动之日起至今已经过去了近一周时间,我还停留在第一条建议“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P1)”上止步不前,“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这是为什么?我反复问自己,难道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且先来谈谈我对阅读“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后的读后感.
书中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P1)”经过半个多月的教学,我已经初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各方面发展都相同或等同的学生.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应对问题的反应能力不同,学习行为习惯不同……这种种的不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优缺点,使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一视同仁,读后感《“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为“知人”很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起初,我在批阅完学生的作业后对做的不好的学生经常批评,批评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导致作业不会做,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识字,每次做作业必须老师念一题学生做一题,如果没有听清题意很难答对题.我在经过数次批评后发现未见成效,于是我变换了一种教学方式,对那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给予鼓励,在课后循循诱导,几次手把手教导后,那些原来没有信心做好的学生慢慢得开始变得有信心,得到几次成功的体验后,他们上课变积极了,反应能力也变快了.
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不能一味的赞扬学习好的学生,更应该鼓励那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的进步只有一点点.对于他们来说,老师们的每一次表扬都是莫大的动力,推着他们快步往前跑.对一个学生而言,“五分”是成功的标志,“三分”是成功的标志,哪怕“一分”也是成功的标志.
我只是阅读了苏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第一个建议后就有此些感慨,我还没有深入研究过,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苏大师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知识,我们将收获多少财富?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