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聪慧的人最后平庸的事例不要方仲永的要和他类似的好的加分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军的问题

  天资聪慧的人最后平庸的事例不要方仲永的要和他类似的好的加分速度速度要简洁点的,别太长,三五十字就够,尽量快点,多谢诸位啦!如果回答得好,我再加25分,今晚没写完的,我就不加分啦!

  天资聪慧的人最后平庸的事例不要方仲永的要和他类似的好的加分

  速度速度

  要简洁点的,别太长,三五十字就够,尽量快点,多谢诸位啦!如果回答得好,我再加25分,今晚没写完的,我就不加分啦!

3回答
2020-02-24 00:4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齐克科

  孔融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注意,后来以他为楷模浇铸出来的成批作品,可没法跟这个始作俑者相提并论).

  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岁,随父到洛阳,时李元礼有威名,登门者须隽才之士或有清誉,又或是中表亲戚,阁人始肯通传,孔融独自到李府,向门官言道:“我是李府君亲.”门官为他通传后请人府相见,李元礼问道:“君与仆有何亲?”,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个十岁幼童之口,李元礼及在座宾客莫不奇之.时有太中大夫陈韪后至,得闻此事,便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能佳.这倒是很常见的事,不过却是对孔融的不以为然.没想到孔融应声答道:“想君小时,乃当了了.”

  这里用了一个歇后手法,意思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陈韪遭此反击,大为尴尬,一时语塞.一个十岁的孩子,一句话堵得名士张口结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实在令人赞叹.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后,先后担任过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职.在职期间,除了空发议论,作一些修复城墙重建学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没干过什么足以证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说会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对于干活的人总是指手画脚一百个不顺眼,孔融也没跳出这个窠臼.他依附于曹操的翼护下,得以在盗贼蜂起的军阀割据时代作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的香梦,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如果说他劝阻曹操伐刘备是“兴无义之师,恐失天下之望”虽然迂腐但是还带着点为天下计的味道,那么他为讽刺曹丕纳甄氏而编造的“想当然”的故事,就纯粹属于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

  三国时代的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通常有着惊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终于还是被逼到了极限.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满门抄斩.当时还有一个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时候,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专心地做着某种游戏.孔融还怀着一种侥幸心理问使者:“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能不能放过我的孩子?”没想到他儿子秉承了他的硬骨头精神和早慧特征,慢慢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两个小孩子口中造出的.从这寥寥数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遗传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还有着超乎他上的非凡见识.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两个小孩一个充分表演的机会就匆匆将其扼杀,使人掩卷兮长太息.

2020-02-24 00:48:53
刘军

  要几句话的,这个太长,简洁点,谢谢,帮忙归纳下

2020-02-24 00:53:20
齐克科

  三字经有云: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一个四岁的孩子就懂得谦让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有关孔融,还有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史实证明,小时能言善辩说陈韪现在是“大未必佳”的神童孔融,仅仅停留在辩捷的层次上。而这种没有智慧作后盾的辩才,除了得罪人之外,于人于己,实在没有更好的用途。他依附于曹操,但是对于曹操的政策却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他讽刺曹操不兴义师,讽刺曹丕纳妾,完全是过把瘾就死的嬉皮士心态。最终惹恼了曹操,孔融满门抄斩。

2020-02-24 00:57:4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