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维国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成语,就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中国的成语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活化石,历经千年仍然被广泛地使用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语境当中,堪称奇迹。

     ②成语有两大特点,一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成语所用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根据的,都是有它独特的用意的,所以它不需要使用成语的人随便改动它。例如“半面之交”这个成语曾遭到了质疑,理由是:既然“交往”过,至少得见“一面”,怎么能见半面呢?“半面”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成语被好多人改为“一面之交”来用,还说“半面之交”不可能,这就与成语的本源有抵触了。此语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应奉是东汉时期的一个官员,他的特点是“凡所经履,莫不暗记,读书五行并下”。有一次他坐车上街走到中途他让车夫停车,自己跳下车来走到路边正在修车的一个老者跟前说:“老先生您还记得我吗?”老者赶紧站起身来说:“先生我并不认识您!”应奉说:“我叫应奉,三十几年以前您到我们家修过车呀!当时是管家接待的您。但是您修完车找不到管家就到我的书房,‘开半户出半面视我’呀!(也就是把门开一个缝露出您的半张脸看我,我一抬头您就走了)所以我和您可以称得上有半面之交啊!”成语“半面之交”就是从这件事提炼出来的,后来用来表示“彼此见过面但交情不深”。所以这“半面之交”确有史实作根据,不是“不可能”。此外要是表现“交情不深”,那么“半面”比“一面”应该说是更有表现力,所以改为“一面”也不好。

     ③二是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每一个成语都有丰富的内容,与同类词语比较,成语的意思最具代表性。下面通过一个成语故事说明这一特点。成语“至理名言”是从《明史•后妃列传》中提取出来的,讲的是朱元璋拿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听了妻子马皇后的一番劝告,很受感动,叹息着说“至言也”(真是至理名言啊!).后来人们就把朱元璋概括马皇后那番话的“至言也”,从《明史》中提取出来扩展为“至理名言”作为成语,用来指“最有道理,最有价值的话”。而成语“至理名言”的丰富内容主要体现在把“如何巩固政权”的几个重要方面都包括了。要巩固政权,首先“皇上要做得正”,皇上要有“守成不易”的认识。马皇后见到元朝的传国玉玺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元有是而不能守”,实际上这就是让朱元璋认识夺取政权后把政权守住并不是易事。如果是易事,那么元朝的政权不应该丢,传国玉玺不应该被我们拿到手!要警惕自身的骄傲放纵奢侈和不谨慎从事。其次,巩固政权要有贤能之士的辅佐。再次,巩固政权要得民心,“不屡更法律,不扰民”,这都是得民心的重要举措。成语“至理名言”在表示“有道理有价值的话”中也最有代表性。理由是“至理名言”所讲的理是如何使政权巩固的理,如何使国泰民安的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再没有哪种道理比这更重要的道理了。因为“至理名言”是位居一切正理之上的理,是位居一切有价值话之上的话,所以它可以代表一切正理,一切有价值的话。

     ④了解以上成语的特点,一是能使我们体会到成语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二是便于今后运用这类成语时少出错或者不出错,为净化语言、减少语言污染尽一份责任。

  (1)阅读第①段中的划曲线句,结合文章说明作者把成语比作“活化石”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下面几幅图画,写出源自这些图画内容的一个成语,解释成语意思,并指出此成语可以说明上文中的什么内容。

  1.张良连夜来和韩信相见。密与韩、李说:“如今楚兵士气不振,都有思家之念,等夜深时,我来吹箫,以动归乡之思。这箫声足以感动人心。管教一吹之后,八千子弟自然离散。”2.楚众军士得令,都道:“现在天气寒冷,穿的还是单衣。而且连日缺粮,腹中饥饿,如何能冲杀汉兵。”正在谈论,忽听高山之上,传来哀怨箫声。3.箫声中伴和歌声,多用楚音歌唱,大意是说汉王有德,不杀降军,要楚军趁早逃命。楚兵正在想家,再听这凄楚箫声,不觉人人涕泣,个个心酸。4.楚兵见汉军势重,无法抵抗,商议已定,便一哄而散。季布、钟离昧诸将弹压不住,也改装杂在军士中逃走。【链接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内储

1回答
2020-02-25 08:3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顾元昌

  (1)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此题抓住第①段中的关键词语回答.作者把成语比作“活化石”是因为中国成语有以下优点:

  “长期使用”,“它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2)考查成语的出处和含义

  根据四幅图画的内容可知,这是发生在楚汉之争时的一个故事,楚军听到四面楚歌的声音,想念家乡,四散奔逃,这个成语是“四面楚歌”,意思是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成语说明了上文②③段说明的成语的特点:中国成语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等特点.

  (3)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成语“滥竽充数”的意思,再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来谈.

  解答为:

  成语“滥竽充数”中的“滥”字失实的,假的意思,不能写成“烂”.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材料中的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他才能混在中间充数;而当湣王立,他不会吹竽的事实就会暴露,所以他才逃跑.这个典故正说明成语字字皆有本,所以不需要使用的人随便改动它.

  答案:

  中国成语:①时间久远:历经千年,源远流长.②使用价值高:博大精深,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长期广泛使用.

  (2)①四面楚歌 ②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③从楚军四面传来的乐声,瓦解了军心,暗示了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已孤立无援,处境凄惨.这个典型事实可以说明上文所介绍的中国成语是字有“出身”,字字皆有本;语出“经典”,语语皆典型等特点.

  (3)成语“滥竽充数”中的“滥”字是不切合实际的意思,不能写成“烂”.材料中的南郭处士根本就不会吹竽,所以他才能混在中间充数;而当湣王立,他不会吹竽的事实就会暴露,所以他才逃跑.这个典故正说明成语字字皆有本,所以不需要使用的人随便改动它.

2020-02-25 08:35:4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