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解释-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方涛的问题

  古诗出塞解释

  古诗出塞解释

1回答
2020-02-25 20:0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费士威

  出塞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题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TTGTTG

  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唐人乐府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专辑:出塞

  歌手:王月明

  语言:国语

  公司:九洲音像

  日期:2005.06.28

  国际录音水平24Bit-96Khz天碟品质,著名作曲家王月明经典作品与数位民族乐器大师携手,演绎荡气回肠的塞外之风,荣获“全国优秀文艺音像制品奖”一等奖.

  [01]敕勒川

  [02]青海青

  [03]出塞

  [04]玉门关

  [05]风滚草

  [06]大漠孤烟

  [07]古道西风

  [08]瘦马

  [09]在天涯

  [10]明月出天山

  [11]广阔的地平线

  №1,唐诗的千古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题解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译诗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

2020-02-25 20:07:0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