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几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几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几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几个阶段
按荣格的理论一般将个体出生至青年这一时期,分为六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1岁,又称乳儿期)
感知觉的发展婴儿出生后两、三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据中国有人调查,有75%的被试儿童在出生1.7个月时出现视线随物转动现象;在出生1个月时,出现听觉集中;在3个半月时,能听见声音找声源;在9个半月,出现眼动作的协调现象.其他,如味觉、嗅觉、皮肤觉的发展更早,一般在一个月后已逐步完成.据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出生后6个月的婴儿出现对物体大小常恒性的知觉,约到9个月时,才出现物体形状常恒性知觉;约在一岁时才出现对客体永恒性的知觉.据国外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能力比以前所设想的要大得多.但还须进一步证实.
动作的发展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的动作向分化的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抑动作向躯体下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婴儿约在出生后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言语的发生据一般研究认为,言语产生前有两个时期:第一个称为“咕咕期”,大约在3个月左右的婴儿,能发出咕咕的声音,但还没有和人交往的意图.第二个称为“咿呀期”,大约到了半岁左右,婴儿已能呀呀学语,有点和人对答的味道.近年来中国有人调查后,认为可将婴儿学语的阶段分得更细一点,婴儿出生第一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从初生到3个月是简单的发音阶段;4~8个月为连续音节的发音阶段;9~12个月是学话的萌芽阶段,能听懂简单的句子;能叫爸爸、妈妈等名词.据研究,又认为婴儿的发音和说话的顺序,从发音器官来看是不一样的,婴儿的发音是从后向前,即从喉部发音开始,再向唇部发展.如先发“K”,再发“P”.而言语说话的顺序则相反,它是从唇部发音开始,再发展到喉部发音,如婴儿先叫“爸爸”、“妈妈”,再会叫“哥哥”.这说明婴儿言语的发展,并不是机械的连续,而有新的质变.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新生儿和一、二个月内的婴儿的情绪决定于生理上的满足和健康状况.一般在吃饱睡足时,就出现安适的情绪;婴儿由于饥饿和身体不安适,就会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就会产生恐惧感.据中国有人调查,大约2个月的婴儿会注视着接触的人,大约在3~4个月的婴儿,看见妈妈会显出高兴表情,并能微笑迎人.婴儿还会产生对成人情绪的模仿和感染,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他会因别人的哭而哭,别人的笑而笑.这些与人交往的需要和情感共鸣的产生,是婴儿出现的社会情感的萌芽.
前幼儿期(1~3岁,或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
思维的发展这时期儿童的思维和出声言语相联系,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就是说这时儿童的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事物、行动和言语的.他们常在玩弄物体中,用出声的言语进行思考,离开了具体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动,思维就停止.他们谈不上有行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言语的发展经过婴儿期言语的一年准备,就到了这个可称为儿童“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据研究,约在1.5岁前是儿童掌握单词句的阶段,1.5~3岁是儿童掌握多词句时期,到3岁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语.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时期儿童已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儿童在成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和教育下,开始运用“好”、“不好”、“好人”、“坏人”等词来评价人和事,这说明他们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时儿童由于动作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饭、穿衣等)的能力,开始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常要求“我自己来”,不要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自觉能动性的萌芽表现.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重要部分,在这阶段开始形成.约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儿童还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别的东西一样,在第一年末,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约在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叫自己的名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约在2~3岁时,儿童才开始掌握“我”这个代名词,说明儿童能把自己由一个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新阶段的表现.
幼儿期(2~6岁,或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思维发展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逐渐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点,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本质特点.皮亚杰把幼儿阶段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思维阶段”.他认为这阶段儿童没有物体的守恒概念并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儿童明明知道形状大小相等的两杯等量的水,当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中,由于倒后两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就认为这两杯水变得不一样多了.这现象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对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儿末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逐渐发展.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的情感特点仍保留有前阶段的一些特征,如易感性、不稳定、易兴奋、激动.但和上阶段差别较大的是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例如,幼儿的道德感在成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下开始形成.儿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说谎话"等等.并且对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儿童产生反感的情绪.幼儿还对未见过的事物,常会表现出好奇和好问的求知欲望.这是幼儿理智感的开始出现.他们还对颜色鲜艳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爱,对音乐、诗歌等表现出愉快心情,这是美感的出现.
幼儿的各种意志品质,如坚持性和自持力,有所显露,但由于抑制能力还很薄弱,这些意志品质还很差.幼儿的自我意识比较笼统、模糊,他们还不会观察自己的内部世界,只能按照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一般只能通过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外部行为所说的进行“评价”.
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
思维的发展童年思维主要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种过渡性就是说,儿童能对具体事物的变化进行抽象推理,并揭露其本质特点.但是儿童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感知进行判断推理.皮亚杰称这时期儿童的思维为“具体运算”阶段.这时儿童对原来相等量的两杯水,不会因为所倒的容器形状的不同,就认为水量会有变化(或多了或少了).因此,皮亚杰认为这时儿童已具有了对物体的守恒概念.这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所说的这时儿童思维特点的意思相同.他们在实验中还发现儿童在掌握物体守恒概念时,具有凭借感知、表象和概念进行的三级不同质的水平,以及不同年龄通过守恒实验的人数百分数亦不相同.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