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8题。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一8题。
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其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材质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的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而金文笔画的绵软饱满,是因为金文是预先由私土等制作于模具的内部后浇铸而成。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一点一滴的演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而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设计师刘治治觉得这一次简体字改革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无礼。“无礼”不仅是指它抽离了旧文字中蕴含的传统中国式的情感迂回,更重要的是简化过程中的粗基和不讲道理。
这次简化很大程度上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简体字改革是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法,让它‘回归’到单纯的符号状态,只剩下识别的功能。”
西方的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一直被认为是文明的进步,因为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都提高了。相比之下,汉字数量庞大,笔画繁复,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古今变异,方言侄语等等,的确非常复杂。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精英们将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文字的落后。认为是象形文字制造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队隔,我们应该走拼音化的道路。这种时文字的工具主义态度本无可厚非,最初发明文字,就是为了很实用的沟通。问题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时文字的感情一向超越功能。只有在中国,书法被发展为一种最高形式的艺术。它不仅是关学上的概念,且与宇宙生命相通。练习书法曾经是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孩子的必修课。这些字不仅构成他们今后理解世间万物的智性基础,一笔一画之间还涉及一种作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他们从书写中领悟最初的为人处世之道,所谓“规矩”“藏锋”“欲左先右”……而正襟危坐的坐姿本身,就是学习一种对文化的态度。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来说,一个人用手在一个媒介上留下一些线条的痕迹,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构谨、大气、刚强、端正、放肆、妩媚、苍凉……明明是关于人的形容词,也可以用来形容字,字与人之间是一种异常亲近的关系。所谓“书,心画也”。
(节选自陈赛(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字》,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演化的有两种墓本方式:渐变与突变.渐变符合历史规律,突变则违背历史规律.
B.文字从象形文字转化为拼音文字,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是文明的进步与趋势
C.半个多世纪前实行的简化字完全切断了汉字“表意”的文脉,使汉字只剩下识别的功能了
D.中国人对文字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它最初的使用沟通的功能,学习汉字与书法涉及一种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