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课外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范荣强的问题

  《虹》课外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

  《虹》课外文言文表示时间的词

1回答
2020-02-27 13:4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贺朝霞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020-02-27 13:45:03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