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汤问》主要内容】
《列子·汤问》主要内容
【《列子·汤问》主要内容】
《列子·汤问》主要内容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编辑本段部分名篇
编辑本段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开始换牙才七八),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只有冬夏换季,才回家一次.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又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东部,一座放在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注释:(1)辩斗:辩论,争论.(2)故:原因,缘故.(3)以:以为,认为.(4)去:距离.(5)日中:中午.(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7)及:到了.(8)则:就.(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圆的为盘,方的为盂.(10)为:是.(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3)决:裁决,判断.(14)孰:谁,哪个.(15)汝:你.写作特点: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编辑本段《列子·汤问》全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