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音调类中的“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语言的不同的音节除了音素上的区别外,还有高低的不同,强弱的不同.语言的声调主要表现在音高上,而重音则表现在音的强弱上,因此,在分析语音的时候,有些语言要特别注意它的重音的地位,如英语、俄语、法语、日语等,往往音节音素相同而重音的位置不同,词义则不一样.而另外一些语言,则要注重它的音高.像汉藏语系的诸语音,都是有声调的语言,据调查,只有藏语中个别的方言(如安多方言)没有声调,所以用声调来区别词义,以音高作为字音的要素之一,这是汉藏语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我们要注意汉语的声调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不是跳跃的,往往是合的、滑动的.比如普通话的去声,它的调值标为51,我们念这个51调的时候不是先单念个高的5,然后再念个低的1,而是从高的5开始,中间经过4、3、2,然后才滑到1的.所以,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来标记,这是实验语音学证明了的.
还有,汉语的声调虽然主要是由音高来决定的,但是音长也往往起一定的作用.汉语某些方言(如广州话),它的声调区别中,音长的因素甚至起了重要作用,其阴声和入声的声调区别往往就是元音长短的不同,如广州话“巴”〔pa〕和“笔”〔pat〕,它们的音高是相同的.又如广州话的上阴入跟下阴入两个声调的区别,音高方面的因素当然也有:上阴入的音高是5度,下阴入是3度,但是我们还注意到,下阴入往往是个长元音,上阴入则往往是个短元音.显然,造成它们的区别的还有音长这个要素.至於汉藏语系中其他语族的一些语言,以元音的长短区别词义的那就更多了.当然,就汉语来说,音高的因素起着基本的作用.不仅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也基本上是这样,所以我们要重视汉语声调的这个特点.
以上讲的是汉语声调的性质问题,下面再谈古今声调的区别.
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有阴、阳、上、去四声,古代也有四声,即平、上、去、入.同是四声,内容却不一样.
四声的名称起於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在此以前,汉族人自己没有察觉到汉语中有四声的区别,这正像现代有些方言区的人不知道自己的方言有多少个声调、有多少个声母和母一样,不足为奇.据《南史·陆厥传》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善识声.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公元483—493年).这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於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中也提到沈约曾编了一部《四声谱》,周编过一部《四声切》(都已失传).由於史书中有这些记载,因此过去有些讲诗律或音的书,常说“四声”是沈约、周等人创造的.这是不对的.因为声调是汉语的特点,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客观事实,是每一个说汉语的人说话时都具有的,因此不能说汉语声调的特点是某一个人或某些人主观创造出来的,但是如果把“创造”这个词改为“发现”,那可能符合事实,这就是说,沈约等人写文章作诗很讲究声,讲究格律,他们必须懂得四声.因此有可能是他们首先察觉到汉语有声调存在,而且能把四类声调的属字基本上区别开来,定名为平、上、去、入四声,然后写成《四声谱》一类的书.这是完全可能的,虽然沈约的《四声谱》已经失传,我们不解它的真实面貌.
“四声”本是客观事实,但当沈约等人刚提出来的时候,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所以《梁书·沈约传》中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这说明在四声刚发现的时候,一般人对它还是不解的.齐梁以后由於文学创作上的要求和沈约、周等人的影响,懂得音的人越来越多,按照四声编写的书如雨后春笋,正如颜之推所说的出现了“音蜂出”的情况(《颜氏家训·音辞篇》),“四声”也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解、所掌握了.
古代的平、上、去、入四声,跟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对於古代的四声,我们现在也只知道它分平、上、去、入四种类别,至於每一类的具体的音高,现在还不清楚.也就是说,我们只知其调类,而不知其调值.调值是指各种语言实际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形式.调类则是指某一种语言或某一种方言的字调归类的情况,即按照实际读音分类归纳的结果.比如普通话用它的声调读音,将常用的汉字逐个地分类,可以归纳出:高平55调、高升35调、低降后升214调、高降51调四种调型.这55、35、214、51四种音高就是它的实际调值.常用的汉字用普通话来读,都不会超出这四类声调(“轻声”除外).这四个声调根据古今声调的历史关,分别叫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现在也叫作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调类相同,调值不一定相同.比如说同是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天津话的调值和北京话就不一样,其情况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字妈麻马骂北京ma
55ma
35ma
214ma
51天津ma
11ma
55ma
24ma
42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是阴平调,一个调值是高平55,一个是低平11;同是阳平调,一个调值是高升35,一个是高平55;同是上声,一个调值是先降后升214,一个是中升24;同是去声调,一个调值是高降51,一个是半高降42.不仅北京和天津,就是在现代其他方言,读这四个字的时候,调类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值也都各不一样.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什麽“某方言把北京话的阳平念成阴平”,或者什麽“北京的上声就是某方言的阳平”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这是把调值和调类混为一谈了.他们不明白,调类虽同,但调值往往是不同的.相反,调值有区别也不等於调类有区别,因为调类的归纳,跟古汉语的四声有密切的关,某字读某调类,在汉语中是基本固定的.各个方言调类有多有少,少的只有三类(如宁夏银川),多的达十类(如广西博白),但是它们跟古代汉语的四声都有对应的关.古代四声的字,在具体的方言实际上读多少类,这个方言就分多少调类.调类的名称也是按照它跟古汉语四声分类的对应关确定下来的.举例来说:
古调类古声母例字方言点平上去入清浊清浊清浊清浊诗时使尔是试事失识
尺室日实调
类
总
数北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
平阳
平上
声去
声4银川平声上声去声3济南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去声阳平4汉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阳平4大同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长沙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入声6梅县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6苏州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厦门阴平阳平上声阳去阴去阳去阴入阳入7温州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8广州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
下阴入阳入9博白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
下阴入上阳入
下阳入10对上表,我们做几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