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未来的祖国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做来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未来的祖国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做来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未来的祖国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做来承担社会责任
作为未来的祖国建设者,你打算怎样做来承担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离群索居,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各种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他人的活动与服务.凡是存在两个人以上的地方,就有某种共同生活.合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相互协调地进行的一种活动和实践.共同的活动需要社会参与者相互合作.而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只有公平的合作才能使合作者获得应得的利益,才能使合作进行下去,也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公平意识和公平精神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和规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熟悉当下的公共生活,而且将为他们未来进入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领域履行公民的职责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树立学生的公平意识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制度的支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订的.正义的要求不是单向的.正义要求每个人尊重他人的权利,也就要求每个人的权利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保障.可见,正义意味着相互承担责任.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责任产生于社会合作的关系,产生于公民身份和养育、受教、承诺、道德、习俗、法律、职业、授权关系等.一个人由于具有不同身份,就具有不同责任.一个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否则,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一切有意义的事情也就无法进行.所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他们理解自己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就成为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2.1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社会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大系统,是由许多个人出生起就要长久地生活在其中的有制度和规则的组织系统.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社会生活是许多有着不同职业或兴趣的人通过自愿交换他们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并由一个政府为这种交换提供服务的共同生活.社会的共同生活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是一种人群的共同活动的领域.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好的稳定持久的合作体系,它应当使每个参与合作者得到他合理期望的东西,使新的一代人得到恰当的抚育和教养,并在成长为成年人时选择适合的职业参与到这种合作中来.良好的合作一定是公平互惠的,它不但可以使每一个合作者都能够从中获得应得的利益,而且可以扩展每一个人的力量,增添每一个人的自信.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合作中,每一个人在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同时,也都从他人的职业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没有这种社会公平,不仅个人的发展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毫无疑问,这有助于中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法制体系的完善.
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在合作中,没有人可以只享受利益而不分担负担.由一部分人独享利益、而另一部分人只分担负担的合作不可能是互惠的、公平的.这种合作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合作,不可能长久.一种合作之所以会产生负担,是因为合作者必须做一些安排来协调合作活动,使合作的规则有效地发挥作用并努力减少违反规则的行为的破坏作用,同时抚育和教养新的一代使之将来能够加入合作的行列.所以,应该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地分配利益与负担.公平意味着在参与合作的人们中合理地分配合作的利益与负担,意味着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并承担他应分担的负担.也就是说,公平地参与一种合作要做到不取不应得的利益和不逃避应分担的负担.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取得多于应得的利益或承担少于应承担的负担,都是不公平的.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即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使学生理解合作对于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合作意识.
2.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与规则组成的系统.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普遍性,它是建立在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正义制度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正义的制度规则的约束,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正义与每一个人的行为相关.社会中少数人利用多数人遵守规则来逃避规则对自己的约束的“逃票乘车”行为是不正义的,是对所有其他人利益的侵犯.所以,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使学生养成鄙视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和“逃票乘车”作为的态度,学会做一个正义的人,自觉遵守社会的各项规则和程序.
同时,应该使学生懂得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在一个法律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负有不伤害他人人身的义务.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其他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具有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每个人的财产权利、名誉权利、隐私权利,都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与保障.每个人的自由都是在自己的权利范围之内的.他人的权利是我们自由的边界.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按照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如下基本要求:懂得正义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它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能够分辨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养成正义感,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做到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情入手,从讨论规则和遵守规则入手,努力减少这一部分内容的抽象性.
2.3知道责任是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每一个人在受惠于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必然要受制于他人和社会;在社会中的个人,除了享受权利之外还必须承担义务,除了获取之外还需要付出.也就是说,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源于在社会关系之中人们彼此之间做出的承诺.
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对责任的承担就叫做负责.常有的一种误解是:把“负责”只看作是对成人、职业人员的道德要求,似乎与儿童、青少年无关.事实并非如此.负责是对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承担的多重角色的共通性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由于父母养育的关系,孩子具有尊重父母、维护家庭的财产、安全和良好生活的责任;作为一个学生,由于受教关系和法律的规定,具有完成义务教育、尊重老师、遵守校纪、认真学习和完成指定作业的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他所承担的责任.
而且,社会越开放,就越需要有负责的公民,民主管理、众多类型的“自治”都是以负责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