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变色龙》的读书笔记摘抄式的,不能少于600字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变色龙》的读书笔记摘抄式的,不能少于600字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变色龙》的读书笔记摘抄式的,不能少于600字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变色龙》的读书笔记摘抄式的,不能少于600字
这个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部很好的小说,看了以后也会给人很大的回味.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但是它却是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主要是因为于勒是这篇小说线索,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也是通过对于勒的态度.
我觉得文中的菲利普夫妇真的是很势利眼,一开始于勒很穷的时候,就叫他坏蛋,流氓,在于勒有钱了之后又变成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正直的于勒.当在船上看见了变成穷光蛋的于勒,又骂他是讨饭的,那个人和流氓.他们夫妇的种种举动真的很让人恶心.人家是富翁时,又是正直,又是有良心,变成穷光蛋后就是流氓,讨饭的,再说于勒并不是在讨饭,而是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我说你长没长眼睛啊?更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亲弟弟都不认,他能冷血到什么地步,他还是人吗?连动物都知道保护自己的家人,而菲利普夫妇看见了于勒,不但不去认于勒,反而走开.而且从文章中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是多么的冷血,无情,六亲不认而且爱慕虚荣.
我敢说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的是一个大富翁,他们一定去讨好于勒,肯定马上和于勒相认,而不是走开.这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极度的贪婪和爱慕虚荣.
但文中的若瑟夫却是一个正面人物,作者用我的叔叔为题,表达了虽然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叔叔”,作者用这个题目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之所在.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文中的菲利普夫妇就是这样的人.
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文中作为菲利普亲弟弟的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这在穷人家里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于勒成为菲利普一家人的恐惧,菲利普的夫人克拉丽丝,也就是于勒的嫂子更是视他为瘟神,说他是个流氓、坏蛋,甚至不顾亲情把于勒打发到美洲,任其流浪,任其辛苦.然而,于勒到了美洲之后,不久就写信回来告诉菲利普夫妇,说他赚了点钱并希望偿还他们的钱时,菲利普夫妇喜出望外,滔滔不绝地夸赞于勒,说于勒是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两年后,当于勒第二封信到来时,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这封信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人看,更加欣喜若狂.甚至就连菲利普嫁不出去的女儿也因此而“名花有主”,因为有一天晚上菲利普一家给那个青年看了于勒的信.
而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却偶遇落魄的于勒,一个又老又脏卖着牡蛎的老水手,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菲利普夫妇失去了之前的“热情”,转瞬间变得更加冷酷,更加无情,“逃之夭夭”,骨肉亲情自此再不相认.恰似一幅对联所述:“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惟有金钱.”该小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们精神的堕落.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当今社会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依然有所存在——“目中惟有金钱”.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一种关注内心的缺失,“急功近利”的物质主义者.我想,我们更该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以清丽的双眼凝眸世界,用爱与责任铸造生命的意义,谱写新世纪的辉煌.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正如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说:“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由此可见,拥有亲情、友情……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最幸福的.变色龙读完契柯夫的《变色龙》之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并不少见.
《变色龙》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街上的小事.首饰匠赫留金被一只狗咬伤了,奥丘梅洛夫警官在处理这件事.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这只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人们观点不一,警官的脸色也随之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故事的情节与描写颇为有趣,其中奥丘梅洛夫警官那变色龙似的两面派嘴脸更是叫人难忘.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摆出一副警官的威严;有人说那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有“和颜悦色”,说小狗乖巧,赫留金惹事.井官表面上看似在不断为自己开脱困境,实际上与小丑的滑稽表演没有多大区别.遇到上级便“和颜悦色”,阿谀奉承的两面派作风显得是如此虚伪,像见了主人伸出流满口水的舌头,晃悠着尾巴装出一副“可爱”相的狗一样遭到人们的鄙视与嘲笑.
但可悲的是,两面派的人并不是某个时代独有的产物.以前在读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的时候,就看到了十八世纪德国宫廷中的一些两面的寄生虫.对上,他们极力讨好.以为王公夫人衣服上的带子掉到地上,几个臣仆立刻趴在地上焦急寻找,争取第一个得到夫人的赞赏.对下,他们残酷剥削.为换得一颗讨好公爵夫人的钻石,有人不惜卖几千农奴去战场当炮灰.即使在现代也不乏此类人.记得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班上已有两面派了.老师在时规规矩矩,老师不在时破坏纪律.虽说小学生的这种行为的性质不会很恶劣,但这种风气一但养成便很不好.从小做事两面派,长大还得了?在现代社会中,两面派的人不仅会遭到周围人的鄙视,还难以得到上级的信任.两面派的人要么为了“明哲保身”,要么为了飞黄腾达,这些他们或许可以做到,但他们却要为此扣上“伪君子”的帽子,难以得到他人的正视与信任.
不用说,《变色龙》是一出成功的黑色幽默,一出暴露小丑般的“变色龙”可笑嘴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