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旭孟的问题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1回答
2020-02-29 09:4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邵美珍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

2020-02-29 09:52:4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