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读后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九生的问题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

1回答
2020-03-01 00:0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方肇堃

  [留德十年读后感]自从写过一篇读后感,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大想写了,仿佛自己的感情找到了宣泄口,宣泄过就行了,留德十年读后感.但是我心里知道这远远不够.我转移了目标,那一摞书里还有一本《赋得永久的悔》,是我1996年9月在济南三联书店买的.同样是季羡林先生的作品,这是一本散文集,我当时读了满口余香,爱不释手.正是这本书,使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当时还买了一本张中行的《桑榆自话》,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多次了,我都尝试读一读,始终读不下去.同样还有一本书,放了快20年了,没有读下去,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本散文集.其实我对卡夫卡是有相当的兴趣的,但是为什么读不下去哪?我也摸不到头绪.对于我这样的情况很少有,大概仅此两例,所以我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回过头来谈季老吧.我又翻了一遍《赋得永久的悔》,和十几年以前相比,我越读却越觉得没那么好.有几篇文章我感觉写的很空洞,我指的主要是几篇游记,里面有很多的赞美,我不怀疑季老当时的感情,但是这样的文章我现在读起来没有什么滋味.当然也有些的很好的,象《赋得永久的悔》、《重返哥廷根》、《怀念乔木》……看了都能使人掬一捧热泪!总体的感觉,这本后选的散文集整体水平比不上《留德十年》.《留德十年》里的每一片文章我都觉得好,字字珠玑.文章回忆往事,情真意切,言词质朴,毫无矫矜自饰,读起来犹如和先生对面闲谈,听他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人之思.在开篇《留学热》里,季老坦率地分析了当时的自己患上:留学热的原因,写到自己一听到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我也是浑身发抖!乃至一旦有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虽然条件不好,费用只够勉强维持生活,还是努力争取去了.在《章用一家》里,季老描写了章用的母亲,民国元老章士钊的原配吴弱男.真是让人一边看,一边笑:她崇拜英国,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她样样俱全.对英文的崇拜,也决不下于英国人.英国人常以英文自傲,他们认为,口叼雪茄烟而能运用自如的语言,大千世界中只有英文.因此,在……她来德国几年,连一句早安、晚安都不会说.她每天必须出去买东西,无论有多大本领,多少偏见,她反正无法让德国店员都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无已,她就手持一本英德文小字典,想买什么东西,先找出英文,下面跟着就是德文,只需用手指头一指,店员就明白了.要买三个或者三斤,再伸出三个手指头.于是这一个买卖活动立即完成,不费吹灰之力,皆大欢喜,读后感《留德十年读后感》.更绝的是,这位章老太太还养成了恶性发展的门第优越感:她认为自己是官家,我们都是民家,官民悬隔,有如天壤,泾渭分明,不容混淆.她一开口就是:我们官家如何如何,你们民家又如何如何.态度坦率泰然,毫不忸怩.我们听了,最初是吃一大惊,继之是觉得可笑.有时候也来点恶作剧,故意提高了声音说:你们官家也是用筷子吃饭,用茶杯喝茶吗?她丝毫也觉察不出我们的用心,继续官家民家嚷嚷不休.在这方面,她已修炼得超凡入圣,我辈凡人实在是束手无策.每次读到这里,我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但是对于章老太太的儿子章用,季羡林不仅在1946年就写了一篇很长的《忆章用》,更是在《留德十年》又写了《章用一家》.其情其景都感人至深.我在读到后面对章用的怀念的时候,都忍不住同作者一起为章用潸然泪下.在《留德十年》一书里,很多地方都可见季羡林对女房东欧朴尔太太的回忆.在《完成学业尝试回国》一文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描述:她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立刻放声痛哭!我一想到相处七年,风雨同舟,一旦诀别,何日再见?也不禁热泪盈眶了.我一回到家,女房东仿佛凭空捡了一只金凤凰,喜出望外我也仿佛有游子回家的感觉…… 这还不够,为了怀念对待自己像母亲一般的女房东,季羡林又专门写了一篇《我的房东》来满怀深情追忆他的女房东,对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来,分外亲切.当作者回到祖国,费劲千辛万苦弄到了一罐美国咖啡,大喜若狂,立即给他的女房东寄去了,因为他知道德国人嗜咖啡若命.1983年,季羡林又一次来到德国,特意去看了看故居.回首前尘,百感交集,我只有虔心祷祝她那在天之灵——如果有的话——永远安息.季羡林在这本书里还首次披露了自己在德国的一段恋情,《迈耶一家》里的大小姐伊姆加德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人公.季老去世的时候,这段恋情曾在网上广泛流传,据说后来有香港记者去德国找到了当年的伊姆加德,这位美丽的姑娘,竟然为了季羡林,终身未嫁.季羡林在文章中也写到: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1983年,我回到哥廷根时,曾打听过她,当然是杳如黄鹤.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民国时期,在国外留学的人停妻再娶也不算是什么稀罕事,甚至还有把外国姑娘骗回来当二房的,然而季老为了承担自己于国于家的责任,选择了放弃,委实不容易,也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每次看到这一段,心里就说不出来的伤感,令人唏嘘不已!综上所述,我喜欢的季老的文章,大多都是跟人物有关系的,可能是我比较感性,喜欢看人物传记,喜欢通过人物形象理解事物,但是通过阅读季老的传记,你确实能强烈感受到季老对人对事的真诚.前段时间一位读书法博士的朋友跟我QQ聊天,他说:山东人有儒雅之风才能像孔子,可惜这样的人非常少,当代学界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三老,都是儒雅的,所以能在京城混大事……他对季老的评价,已然更高了.〔留德十年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020-03-01 00:10:2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