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两者有什么区别?-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郭宗文的问题

  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两者有什么区别?

  修辞手法有哪些,表现手法有哪些,两者有什么区别?

1回答
2020-03-02 22:1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管贻生

  希望这些能给予你帮助:

  语文知识点梳理(应试精华版)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2020-03-02 22:15:0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