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后感]
《曾参养志》读後感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曾参养志》读后感.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在学习孝道、实践孝道并弘扬孝道.孝道,是做人的根本,是整个人类的灵魂之所在.如果不注重孝道,我们的学习就是舍本逐末、背道而驰.
圆满的孝道,不仅要做到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志,首当以曾参夫子为榜样.
曾参,字子舆,生於东鲁,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说,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夫子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宝贵的著作——《大学》和《孝经》,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譬如体现曾子注重礼仪和尊师重道思想的《曾子避席》,体现顺亲的《曾子耘瓜》,体现为人要“凡出言,信为先”以及教育子女父母要以身作则的《曾子杀彘》,等等.
除此,曾夫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给了我们修身养性要有省察功夫的启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曾子不入胜母之闾”,为我们示现了君子德行的高洁.
在八德故事中,《曾参养志》一文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曾夫子孝养父母之身、心、志的情景.
全文文字虽不多,但细细品读,我不禁泪水盈满眼眶,惭愧、悔恨、怀念……真是百感交集於心.
“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曾子事亲的一个代表事例而已.曾子平日细心观察父母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牢记於心,每餐都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他的父亲曾点也是孔老夫子的弟子,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所以曾子对父亲的这个习惯也牢记於心,每次用过饭,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馀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读到这一句,我不禁想起小时候,父母也是经常热心地帮助他人,一生不知做了多少好事.可我,没有孝心,没有去体会父母的志向,参加工作後,认为父母生活不缺钱,没给父母一分钱,没给父母买过一份礼物,没给父母做过一次像样的饭菜……紧接著,工作和婚姻的折腾,让我一直未安下心来孝养父亲,想来真是万分羞愧!
文中提到“父嗜羊枣,读后感《《曾参养志》读后感》.既没.不忍食”,读到这一句,我真感到无地自容,泪水霎时夺眶而出:母亲生前喜欢吃什麽,我竟然一点也不知道!我只记得母亲总是将好吃的留给我们,她自己吃什麽都欢喜;我只记得母亲总是把好衣裳留到过年过节或者走亲戚时穿;我只记得母亲自己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可对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尽己所能……父亲喜欢吃蜜枣和核桃,可我,吃到这些东西时并不能立即想到父亲……
“母囓其指,负薪归庐”,这样神奇的心灵感应可能只能在孝子身上得到体现.古人说的有:“至诚感通”.《孝经》里也说:“孝悌之至,通於神明.”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和外婆去世时,母亲都有感应.奶奶去世时,母亲在家做家务事,我在旁边玩,一件青色的衣服飘落到母亲脚下,母亲就说:“不好,你奶奶去世了.”果真,母亲的话应验了.外婆去世那天,母亲也是突然对我说:“你外婆要走了!”当时我还不明白,几个小时後,小舅家的表哥就来报丧了.这两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没有通讯工具,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知道的,现在终於知道了,是母亲善良的天性、至诚的孝心感应到的.
而母亲去世时,我却浑然不知……
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自己做人怎样,也不知道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思考人生过得这样苦究竟是什麽原因.
不学传统文化,不知道生命的真实义是什麽,也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才会幸福快乐.
不学传统文化,以为人生就是这样的,在痛苦和烦恼中纠结挣扎,在得失沉浮中喜悦悲伤,欢笑哭泣,上演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戏.
不学传统文化,总是身不由己,无法停下冲向欲望深渊的脚步,在无数的跌跌撞撞中只知道学著忍受痛苦,却不知自己在背道而驰,忍受再多也无济於事;在无数的磕磕碰碰中积攒了无数的恩恩怨怨,却不知改变自己是最容易的事,退让一步海阔天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不学传统文化,世界只有自己的肉团心这麼大,整天沉迷在个人的感情世界里,沉迷在自己的喜怒哀乐里,沉沦在五欲六尘、名利得失里,没有时间去想父母,没有时间去想更多的人,不知道孝养父母的快乐是不用金钱就可以买到的,不知道礼让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不知道放下自己就是放下种种的烦恼痛苦,念念为他人著想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源泉,而且可以得到整个世界.
……
“成立於功名者小,成立於道德者大.”在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後、学习了孝道後,我们应该知道该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幸福快乐的人.《曾参养志》的故事将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永不熄灭的导航灯.
二零一一年三月十日
〔《曾参养志》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