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沉默是金?
为什么说沉默是金?
为什么说沉默是金?
为什么说沉默是金?
《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英国谚语说:“生活是银,沉默是金.”日本谚语说:“沉默是极鲜极丽的花朵.”世界上有不少民族都很欣赏沉默.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清川不语,自是一种秀丽;黄金不语,自是一种价值;松柏不语,自是一种苍翠;鲜花不语,自是一种俊美……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谨言慎行是历代先贤告诫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意思是说君子之人在饮食上不求饱足,不求居住处所的安适,言语谨慎而做事敏捷,亲近品质高尚的人,才称得上是好学之人.其主要思想是要求我们做人要谨言慎行.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个不善于辞令,口不择言之人,常会给自己招致羞辱.我们都知道,白玉破损了,还可以通过磨砺来修复,可一个人言语失当,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古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在行为上,前圣先贤告诉我们,凡做事情应当三思而后行,也就是说,我们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当谨慎对待,在做一件事情前,首先要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应当保持理智,且不可感情用事,否则便容易给自己造成追悔莫及的祸患.
对于谨言慎行,古代许多经典著作中都有详尽的阐释.如《菜根谭》云:“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意思说,即使十句话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遭受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励,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计谋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有修养的君子宁肯沉默寡言,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不随便乱说;表情绝不冲动急躁,做事宁可显得笨拙一些,绝对不能自作聪明而害人害己.
言多必失,话一出口,妄下结论,所造成的影响,再有几百句、几千句话也弥补不了.三国时杨修善于卖弄小聪明,凡事都喜欢开口点破,使得本来就疑心很重的曹操十分反感.最后,终于因道破“鸡肋”的意义,招来杀身之祸.其实,曹操的意思,别人未必不懂.杨修只道是自己聪明,说话不看场合,误了身家性命.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只图一时之快,不注意言语的轻重对错,不考虑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如此任性而为,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和行为的尺度,做到谨言慎行.沉默并不等于无言,它是一种积蓄、酝酿,以等猝发的过程.就如同拉弓蓄力,为的是箭发时能铮铮有力,直冲云霄.
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答曰:“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楚庄王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所以能成就大功绩.这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形式上的静止,并不代表思考的停滞.正相反,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有的人喜欢夸夸其谈,将并不成熟的思想,过早地说出来.这样,对于他自己,失去了进一步思考、提高的机会,使本来可能很有价值的想法,随口溜走了.而对于听的人,由于说者的滔滔不绝,很容易忽略了其谈话的重点及思想的核心,随耳一听罢了.
还有的人因为说话前缺少足够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造成言不达意或逻辑不清,反而影响了感情的交流,真是欲速则不达:难怪有人要感叹:“要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最好是看他写的文章,而不是和他交谈.”为什么?因为人们在写文章前会仔细推敲,然后才落于纸墨,所以清楚、流畅.由此可见,思想需要语言的表达,而语言的形成更需要经过冷静思考和反复推敲润色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正当我说得眉飞色舞之际,一个朋友对我说:“你知道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吗?为的是让人多看、多听、多想,而少说两句!”
《史记》上说鹏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为它甚少鸣叫,所以一旦奋力一鸣,其鸣声令人觉得庄严肃穆,气势恢弘.
蛤蟆日夜不停地呱呱叫,不见有人停下脚步,仔细地聆听它的叫声.就像有些人平时过分絮叨,令人生厌,不能引起别人的倾听兴致一样.
不管是金科玉律,忠言善语,或是别的更加有教益的意见,假如重复不停地说,也会形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如果只是牢骚不停,或尽是一些无聊的话,那就更加没有人理睬了.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它的沉默,因为沉默是生命的一种内在喧嚣.言谈之道也是如此.
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完全没必要像母鸡下蛋一样,非叫得天下人都知道不可.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等待时机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怕没有机会,就怕没有准备.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韬光养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世界上有很多宏伟的蓝图、惊人的创举,都是在沉默之中孕育诞生的.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拨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
看重一个人,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吸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是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是的,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沉默也如此.卡莱尔有一句名言:“说话是银,沉默是金.”记得列宁也用过一句谚语:“开口如银,闭口如金.”我理解,那如金的沉默和闭口,都是指在无声胜有声的条件下.如果说一个习惯于沉默的人可能是幸运的,那么一个习惯于沉默的群体和民族则多半是不幸的.万马齐喑,只能是一种悲哀.软弱畏惧不是沉默,孤芳自赏不是沉默,不知所措不是沉默,闷闷不语不是沉默,袖手旁观不是沉默,麻木不仁也不是沉默……远离了呐喊和雄辩的沉默,与其叫沉默不如叫无奈,甚至叫怯懦.
我赞美沉默,绝不是贬低说话的作用,而渴望把话说得更好、更巧、更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