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原来西周的官吏到各诸侯国去谋出路,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的私门需要士为他们服务,争相养士,士的出路渐广,于是出现了“士”阶层.士的培养也就成为迫切的要求,私学便应运而生.士阶层中出现了各种学派,代表着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各个学派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向各诸侯宣传各自的主张,求各诸侯采纳,以扩大政治上的势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在学术上各家有长短.历代封建帝王基本上并非专取一家,乃合各家成帝王之术,为巩固封建制度和各个王朝的统治服务.这四家均有私学.到了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争雄,“邦无定交,士无定主”,士的声价越来越高,养士的风气有增无已,私学更加盛行.“从师”之风盛极一时,于是私学更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朝
汉武帝时虽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并没有禁止私学.私学内多传授古文经学.由于私学力量日益增强,至东汉末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汉代太学生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经师大儒往往自立“精舍”、“精庐”,开门授徒.学习经学是做官的唯一途径,经学极盛,经学大师的学生多至无法容纳,有的可以及门受业,而有的则只要挂上一个名字,便叫做著录弟子,不必亲来受业.儒家经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史.官学虽然也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对学术发展的最大功劳在于私学.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所以能保存下来,全赖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两晋私学颇发达,名儒聚徒讲学,生徒常有几百或几千人.南朝的官学时兴时废,教育多赖私学维持.北魏虽曾一度禁止私学,整个北朝为了促进汉化,官学比较发达,但私学也颇盛.隋唐官学极盛,私学亦盛.隋朝王通是一个大儒家,门弟子遍及全国,唐代众卿相多出其门下.
唐代
唐代,佛教极盛,每一个寺庙实即一个佛教学校.唐代佛教产生了天台宗、唯识宗、禅宗、华严宗等宗派,对佛教哲学进行独立发挥,对宋明理学和书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
宋代,书院成为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势大,其日久,影响很大.书院初为私立,后来才由政府控制了一部分,作为聚徒讲学的书院开始于五代,宋兴之初最著名的有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书院.后来书院超过了州县学.南宋书院尤多.
编辑本段私学兴衰交替历史轨迹
中国的私学源远流长,在2000年的时间里大致经历了如下兴衰交替的过程.发轫于春秋中叶,勃兴于战国中期.当时,日渐衰微的官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各阶级(阶层)出于政治斗争对人才的需要,于是私人养士之风盛行;及至战国中期,诸侯争雄加剧,养士之风更盛,私学发展而至勃兴.秦废百家而独重法,私学受挫.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府倡导私学,私学开始复兴,蒙学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四家私学规模巨大,堪称战国之后私学的再度繁荣.唐宋时期,官学强盛至极,科举制也日臻完善,高、中级私学的发展受到抑制,但层次较低的蒙学却获得发展.南宋的蒙学已开始分化出村学、义学、族塾、冬学等各种形式.到元代,私学继续得以蓬勃发展,社学、庙学等特殊私学呈现繁荣景象.明清时期的私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除蒙学之外,高级私学的发展也呈兴旺之势.但清初的高级私学,明显地受到了当时政府文教政策的限制.从晚清至1949年,具有民主色彩和自由精神的新式私学开始出现并获较大发展,标志着中国的私学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编辑本段私学兴衰规律
1.私学的兴盛一般都出现在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且其生存与发展,与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成正比例关系;每当一统化的意识形态重建或强化时,则表现为私学教育特别是高级私学的衰微.从战国、汉魏晋和宋代私学的繁盛来看,私学所涌动的每一次浪潮,均与文化开放、学术争鸣和宗教昌炽相关.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都会同民间财力的积聚,西方文化联袂而来,思想的相对活跃,是近代新式私学炽盛的背景.而秦及前清私学不兴的原因,就在于当时高压专制的文教政策.2.当考选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精神时,官学则相对发达;而考选死板、偏狭、腐败之时,则私学较盛.例如科举制度,它把读书、应考、做官联构一起,刺激了广大士人求学的积极性,因而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后来却发展成畸形,学校教育日益失去了主体意识和追求学问的相对独立性.官学失去了活力,私学却焕发了生机.如宋"南渡"之后,科举日趋腐败,官学一蹶不振,于是精庐、精舍等高级私学重又复现,稍后更有六大书院的崛起.
编辑本段私学特点
私学既是由私人(或民间团体)办理的学校,从而表现出许多与官学迥然而异的特点.
经费和师资
1.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学的开创者多为地方绅士或文化名人,其办学经费多与工商业有关.如张謇创办通州师专,马相伯兴办复旦公学,张伯苓、严修开办南开学校,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和一个规模恢宏的学校网等.现代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和育才学校,也主要是通过募捐、集资等形式来解决办学经费.2.师资.早期私学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私学大多有自己的学术追求,急功近利情绪相对淡漠,这一特征显示了私学教师的品格.如孔丘,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目标,"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又如墨子,为培养急公好义、济世利民和勇于献身的"兼士"或"贤士",主张"贵义兴利"、"食力节用"、"耻过谤非".现代的陶行知,为造就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
教育对象去贵族化
私学的"有教无类"冲破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有教无类"来自孔子的教学实践.孔子有形同乞丐者,甚至还有犯人和大盗.孔门"弟子三千",不分老少(颜路小孔子6岁,公孙龙小孔子47岁),不分智愚("柴也愚,参也曾")、不分勤惰("颜回者好学","宰予昼寝").魏晋南北朝时,寒门子弟入学率呈上升趋势.如"家贫早孤"的邴原亦入学肆习,学生尚可根据自身情况择师.元代的庙学,其招生对象包括平民百姓;而社学,从其"教劝农桑"的教学内容和只在农闲时开办的特征,可以看出其对象是农民及农家子弟.至于近现代所涌现出来的新型私学,更是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