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权玺平的问题

  《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

  《最后一课》的创作背景

1回答
2020-03-08 22:5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陈元杰

  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一八七○年七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战争.九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有关资料

  关于普法战争(郭华榕)

  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败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

  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做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并公之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

  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

  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

  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小中见大、高度精练的范例——读《最后一课》(柳鸣九)

  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当我们读到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这个短篇小说时,不禁这样提出问题.

  这其中肯定有着某些东西,仍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和借鉴.

  当然,首先因为作品具有进步的思想内容,表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容易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所理解的.故事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题材.这次战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拿破仑第三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涨.阿尔封斯·都德也应征入伍.在战前,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小东西》和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很受读者的欢迎,后者以他故乡的五光十色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在对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方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散文诗般的描绘中,流露了作者深深的乡土之恋;前者是一部半自传体的小说,写他青年时任小学教师时的经历,在亲切自然的叙述中,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作者所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战争生活给予他新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月曜故事集》中一组著名的爱国主义的短篇,其中有的是揭露第二帝国军队的腐败,讽刺军事将领的卑劣无能,有的是颂扬普通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反抗侵略的意志,在这里,他原来局限于日常生活的视野扩大到民族的范围,创作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一组作品中,《最后一课》是最为优秀的一篇.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一个短篇能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在一个短篇里如何才能容纳这样大的题材,并把它表现得深刻动人?

  这需要艺术家的匠心.

  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他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巨大的非常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普通的日常的生活进程积聚起来的,但是,也并不是任何一个日常生活的场景都能表现出某个巨大的事件,正如不是任何一颗露珠都能反映出太阳的光彩一样.这就需要选择,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需要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本质有正确的认识,并善于选择足以表现这一本质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德所选择的正是集中表现了这一巨大事件的生活片断:这是最后一堂法文课,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后的一课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社会意义巨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出了庄严的非常的意义,这里的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了一种动人的力量,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铺陈.

  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作者要表现的就是民族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控诉,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并没有从严肃的民族感情写起,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却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完全从一个儿童的精神世界出发,写出小主人公如何怕考问、如何想逃学的懵懂无知的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最后的一课给予他精神极大的震动,并由此而开始觉醒,对祖国的语言依依不舍,对自己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深为悔恨,对沦为奴隶的民族保住祖国语言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小主人公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的悲痛,对读者更有至深的感动.同样,作者在作品里也并没有对外国占领者进行直接的谴责,只是在少数几个地方写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以后不许再学法文的命令,他让自己

2020-03-08 22:52:5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