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方法10条】-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涂国平的问题

  【读书的方法10条】

  读书的方法10条

1回答
2020-03-09 07:4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董玉成

  “三到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一本书法:”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3.“长期计划法:”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4.“笔记法:”心有疑随札记.

  5.“求问法.”就人问求确义.

  下面为你准备的是:名人读书的方法,请采纳.

  培根

  读书可供消遣,可供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为消遣而读书,常见于独处退居之时,为装饰而读书,多用于高谈阔论之中;为增长才干而读书,主要在于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读书费时太多是怠惰,过分的藻饰装璜是矫情,全按书本条文而断事是十足的学究气.读书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经验以补其不足,因为天生的才能犹如天然的树木,要靠后来的学习来修剪整枝,而书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经验加以制约,往往是泛泛而不着边际的.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争辩,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当权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通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请人代读,取其所需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大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叶圣陶

  小孩进学校,都称为读书.国语科本来还有训练思想和语言的目标,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着一本书来读,姑且不说它.而自然科、社会科的功课也只是捧着一本书来读,这算什么呢?一只猫,一个苍蝇,一处古迹,一所公安局,都是实际的东西,可以直接接触的.为什么不让小孩直接接触,却把这些东西写在书上,使他们只接触一些文字呢?这样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为闭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颇有一些教师在那里说:“如果不用书,这些科目怎么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说:“进学校就为读这几本书!”他们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种工具,竟承认读书是最后的目的了.

  叶灵凤

  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了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日夕之间便坐拥书城,那更是书的敌人.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将读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是说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强调读书重在求意.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

  朱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他死后不久,弟子们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朱熹还进一步指出,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这是在告被读书人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恩.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第三,虚心涵泳.朱熹曾批评当时普遍存在的两种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来意思.二是“旧有先人之说”,就是先前接受的观点不肯放弃,从而排斥接受新的观点.为了纠正以上这两种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张读书必须虚怀若谷,静心思虑,悉心体会作者本意.朱熹强调读书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深刻体会行中的旨趣.第四,切已体察.未熹主张“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什么叫“体之于分”?就是要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读书法的角度来看,朱熹强调读书必须联系自己,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这个观点是可取的.第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包含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时间上要抓紧,要“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有刚毅果决,奋发勇猛的精神.“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第六,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持志,就是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之法的最基本精神.

  邹韬奋

  邹韬奋是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一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宝塔式读书法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列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获得真知灼见.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2020-03-09 07:42:4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