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李四光》的读后感参考参考,写好就给分.
《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李四光》的读后感
参考参考,写好就给分.
《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李四光》的读后感参考参考,写好就给分.
《中国地质事业的拓荒者——李四光》的读后感
参考参考,写好就给分.
在湖北省黄冈县,有个只住着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叫下张家湾.1889年秋天,一个彩霞漫天的早晨,村子里的一对夫妇生了个儿子,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李四光.
李四光的爸爸和爷爷,都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妈妈是位朴实的农村妇女.俗话说: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教书挣不了几个钱,李四光家里并不富裕.他从5岁起,就帮助家里干活,打柴、舂米、推磨、提水……什么都干,是个非常懂事和听话的孩子.
在高等小学堂,他学习很用功,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后来,他被破格选派到日本留学,那年,他才15岁.7年后,他学成回国,在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不久,他又远涉重洋,第二次离开祖国和亲人,去寻找“科学救国”的道路.在英国,他就读于著名的伯明翰大学,先学习采矿,后转入地质专业.4年后,他以题为《中国之地质》的毕业论文,结束学业,并被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他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回到了祖国.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峡谷.他还赴欧洲大陆,美洲大陆等地考察地质和进行学术交流.在工作和研究中,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险,为地质科学事业的推进和发展,贡献了一切.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的奠基和地质力学的创立,是李四光对地质学的巨大贡献.现在,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以及无私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激励和鼓舞后人去攀登科学高峰.
李四光在学习上,一直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老师留下的作业,他都按时,认真地完成.遇到不会的题时,他总是想尽办法,自己把它弄懂弄通,从不马虎.有一次,老师留了道数学题,他一时算不出来.下课了,同学们都到外面玩儿去了,他却没有动,仍然趴在桌子上,埋头演算.他的一位好朋友见他很费劲儿,就拿出自己的答案给李四光.还搂着他的肩膀说;“给你参考参考,别费劲儿了.”李四光抬起头,说:“不!我一定自己算出来.”朋友见他态度很坚决,就不再说什么了.放学了,他一边走,一边想.当走到一条小河旁时,他坐在河边,仔细回忆着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用树枝在地上演算着.忽然,他想出了解题方法,高兴极了!他连鞋也顾不上脱,就跑过了小河,河水溅起了一串欢乐的浪花.
1921年,在一次募捐晚会上.一位演奏钢琴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李四光.她叫许淑彬.比李四光小8岁,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英语和音乐.两人一见钟情.经过2年的了解.他们于1923年1月,在北京举行了结婚典礼.
许淑彬从小生活条件很优越,养成了无忧无虚的活泼性格,总希望工作之余,李四光能陪在身边,享受家庭的温暖.可是,李四光事情特别多,总是忙忙碌碌,有时,连吃饭睡觉都丢在脑后,哪里有时间陪淑彬呀,所以,淑彬对此很有意见.
有一次,李四光把一块从野外带回来的大石头放在家里,准备过几天再拿去做鉴定.后来,发现石头不见了.一问,原来是淑彬拿去压了腌菜,用完就给扔了.李四光很生气,对淑彬发了火.第二天,李四光为了赶写论文,深夜才回到家.他轻手轻脚地推门进屋,看到淑彬早已入睡,被子的一角施在地上,就走过去帮她盖好.忽然,他发现被子里盖的,竟是一块大石头!他知道淑彬一定还在生“石头”的气,带着他们的孩子回娘家了.第二天一早,李四光赶到许家,诚恳地道了歉,并把她们接了回来.“石头风波”以后,李四光对淑彬体贴多了.淑帐对李四光也更加理解和照顾了.
有一天,李四光因为工作,又是很晚没有回家.淑彬并没有生气.而是带上孩子和可口的饭菜,来到学院,轻手轻脚地走进实验室.李四光一点儿也不知道,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显微镜.当他无意中发现身边有个孩子时,一边继续看着显微镜,一边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去?你妈妈要想你了.”孩子眨着又黑又亮的眼睛,天真地说;“难道我爸爸不想我吗?”李四光这才发现了她们,他一下把孩子举过了头顶,顿时,欢笑声充满了整个实验室.
李四光把对事业的热爱,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时,每一刻.早在英国读书时,他时间抓得很紧,就是假日,也不放松.一次,李四光和几个中国留学生相邀去公园,大家玩儿得正开心,却不见了李四光.原来,他正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捧着厚厚一本书,专心阅读.
这种事情,在李四光看来,是很正常的,熟悉他的人,早就不以为然了.
去过庐山的人,都会被它的奇松怪石和奇妙的云海所吸引,那秀丽的风景,挺拔的群山,真是令人流连忘返.有一次,李四光开会顺路到庐山游览,同去的人雇了几项轿子.上山时.大家都坐着轿子,唯独李四光不坐.他一边走,一边观察地质,口中还轻轻吟诵李白的《观瀑布》的绝句.“日照香炉升紫烟,……”下山时,李四光仍不坐轿,他把采集的标本放在轿子上.
1947年,李四光已经58岁了.由于长期的辛劳,他的身体有些虚弱.为了今后能更好地工作,他去疗养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工作、为了避免医护人员的阻拦,他假借外出游览,来到江边,租了条小船,在船上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他有篇关于“震旦运动”等问题的论文,就是那时写成的.
李四光就是这样,抓紧每天的分分秒秒,不停地工作着.他常说:“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要不停地奋斗,为建成事业的金字塔,添砖加瓦.”
李四光无论干什么事,都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劲头,特别是写作,一动起笔来,思绪不止,一直到写完.他的思路是那样的敏捷,记忆力是那样的过人,驾驭语言又是那样自如.1935年,李四光应邀到英国伦敦、剑桥、伯明翰等地的八所大学演讲.那时,英国地质学者对中国地质情况知道得很少.李四光讲学内容丰富,生动,受到英国地质学者的重视和欢迎.讲学结束后,他应英国地质界朋友的请求,将讲稿整理成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地质学》一书.
为了节约开支,李四光一家三口在大使馆三层顶楼上居住下来.当时的条件很差,但他并不计较,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中国地质学》的撰写中.
有一吹,家里人等地吃饭,饭菜都等凉了,一连叫了他两次,他都未停笔,当第三次叫他时,他却说:“吃饭?不是刚吃过,怎么又吃?”弄得家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他写作到深夜,孩子和爱人先睡了.第二天早上,孩子发现地屋里的灯还亮着,就走了进去,发现他仍在精力充沛地伏案疾书,就轻声地说:“爸爸,该休息了.”李四光头也不抬,说;“还有一点儿,这一章就结束了.怎么,你还没睡?”女儿一下子拉开了窗帘,说:“天都亮了.”李四光这才停了笔,抬头远望,窗外,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
李四光早年曾在英国读书,现在,又回来讲学.在英国,他结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每逢假日,来探望他的人很多,而每次看到的,都是他在紧张地编写《中国地质学》.朋友们对他的这种精神,十分钦佩.
一年以后,他完成了这本书,并由伦敦马·摩尔第出版公司出版.这是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中国地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教授赞扬李四光说:“最卓越的地质学家之一李四光,为我们提供了第一部内容丰富的地质学著作——《中国地质学》”后来,为了适应国内的需要,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