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分麾下炙什么意思-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金玲的问题

  八百里分麾下炙什么意思

  八百里分麾下炙什么意思

1回答
2020-03-15 15:4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广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美餐,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注释:

  ①破阵子:词牌名.题目是《为阵同甫赋壮词以寄》.

  ②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梦回:梦醒.吹角:军队中吹号角.连营:连接成片的军营.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头骏牛,名叫“八百里驳(bò)”.麾(huī)下:指部下将土.麾,古代指军队的旗帜.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反映边塞征战的乐曲.

  ⑥的(dí)卢:一种烈性快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霹雳(pīlì):响声巨大的强烈雷电.

  ⑧了(liǎo)却:完成.天下事:指收复中原.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

  辛弃疾被称为宋词豪放派的宗师.在这首词中表现的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它的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一般词分片的作法,大抵是上下片分别写景和抒情,这个词调依谱式应在“沙场秋点兵”句分片.而这首词却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依它的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为一意.全首词到末了才来一个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以末了五字否定前面的几十个字.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赏析二: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赏析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020-03-15 15:52:0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