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洪益州的问题

  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

  孔子认为理想的境界是什么

1回答
2020-03-16 02:0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杜志泉

  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他追求“克己复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也可以理解为仁,仁与礼不矛盾.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认为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是“仁者爱人”和“和而不同”.

  ++++++++++++++++++++++++++++++++++++++++++++++++++++++++转帖: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我同意把“仁和”视为孔子思想核心的看法.“仁”是孔子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是孔子的理想境界.以仁济和,以和成仁,二者相辅相成.

  先讲“仁”.“仁”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发现,始见于《尚书》、《诗经》,至春秋时才被较广泛使用.不过在孔子之前,对仁的解释并不系统,是孔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成为“仁学”.什么是“仁”,孔子在弟子提问时作过不同的回答.但最核心的内容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这里所说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它没有阶级和等级乃至家族的限制.郭沫若说是“人的发现”(《十批判书》第88页),匡亚明认为“这样就不仅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并且使之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人道主义内容.”(《孔子评砖》第182页)毛泽东也曾说过“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实现爱人的方法和原则是什么呢,就是孔子说的“忠恕”之道.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这是对孔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忠恕之道”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前者是“忠道”,后者是“恕道”.忠是尽心于人;恕是将心比心.和起来讲就是忠诚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就是说,自己想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也要帮助别人在社会上立足,建功立业;自己想通达、发展,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发展.自己不愿做或不愿接受的东西,也不要强加于人.孔子的“忠恕之道”,被世界上看作道德金律.孔子在《论语》中一再强调要爱人利人,不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损人利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爱人,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公共同生存的根本保证.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社会群体对你的帮助.如果只以自己为圆心,处处事事只考虑个人利益,不为他人着想,甚至损人利己,最后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孔子和儒家提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互惠的.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人也就是爱自己.这就是人生智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孟子.梁惠王上》)“推恩”是由己推人,把自己爱父母和爱子女之心,推及别人父母、子女.这是对孔子“己立立人”思想的具体运用和发挥.上面两句话是孟子对君主讲的,是说你不“推恩”,不仅国家保不住,就连你的妻子儿女也保不住.一般人也是一样,心里只有自己,不关心他人,甚至损人利己做坏事,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人们常说,“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讲得就是这个道理.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上也要坚持与邻为善的原则,《尚书.尧典》就提出过“协和万邦”的思想:“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左传》也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隐公六年》)因此处理族群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有“四海之内皆兄弟”(雍也)的胸怀.当然古代圣贤还不具备全球视野,但是他们提出的原则却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综观中外历史,凡是反其道而行之,恃强凌弱,欺负和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国家,最终都没有好下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屡试不爽的历史的铁则.

  有一篇文章:《做好事,不要看对象是谁》(《参考消息》2007年1月3日第9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一岁半的幼儿会主动帮人捡起掉在地上的夹子,德国科学家进行的这个实验说明,人类方便他人的态度是与生俱来的.而且大部分动物都具有不同方式的利他行为.生物学家认为,利他主义可以成为一种群体进化优势.一个愿意为了大家的利益而放弃个体利用的群体,将比一个完全自私自利的群体拥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无私的帮助有助于改善个体在小群体或社会中的利益,因为它增加了他人回报恩惠的机会.这种现象为互惠利他行为.”又说“一个更好的集体有利于所有人,这是唯一可以让人接受的自私想法.”

  我之所以引这段话是想证明,西方科学家通过实验手段证明了两千年前孔子的“爱人”说和孟子的“性善”说,以及爱人与爱自己的关系.儒道相通,《老子》七章也把这问题说得十分透彻“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关于“和”的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有不同的表述.如“中和”“和谐”.在《论语》中讲“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等等.这些表述有的就事物的状态而言,有的就方法和原则而言,有的就其价值和地位而言.其总的思想是说中和、和谐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最佳状态..也就是说,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处于平衡、协调的状态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孔子讲中庸,就是讲的平衡和协调.《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解释符合孔子的原意.孔子反对“过犹不及”,过了、不及,都是失中.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处理之所以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就在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化、简单化、极端化,不是过,就是不及,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发展规律.因此,中庸、中和、和谐,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生态破坏是失中,贫富差距扩大是失中,身体有病是失中,等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研究、发现以及掌握事物的“中”,使其得以协调发展.我们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协调发展观,平衡发展观.

  孔子讲的“和而不同”,也是指事物的协调与平衡,和而不同,是多种成分的融和与统一;同而不和,则是单一成分的“同一”.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的著名观点:“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生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国语郑语)晏子也对“和同”有过精彩论述.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贵的是,他以调羹之和与音乐之和,引入政治领域,认为君主不能只听颂扬之声,而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做到政通人和.他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二十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来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山河湖海、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类社会的不同肤色、民族、社会制度和不同文化,只有和谐共处,才能生

2020-03-16 02:06:5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