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意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作品信息
【名称】
.【年代】盛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言歌行
作品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cén)参(shēn)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这是描写雪景的,但这其中融入了伤感的因素,为下文下送别作铺垫.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广阔的湖面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怀念祖国的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读到这里,读者也似乎觉得寒气袭人,仿佛身临其境.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这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全文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就象一首边塞壮歌,时促时缓,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正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在艺术上,这首诗给人一种奇丽新奇的情趣.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效果,一是因为诗人有长期边塞生活的基础,能准确地把握边塞风景的特点,写出它的奇处;同时因为诗人富于想象,善于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出主观的体验和联想,而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上.其次是它写景抒情极富变化.诗人善于用不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景抒情.有时实写,有时虚写.有时大笔挥洒,有时又精雕细刻.先用比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