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戆囝仔①我是一九二六年在北京出世的。早一年在三月,国父逝世,五月“五卅”惨案,七月国民政府成立。就在我出世的四月,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下台。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戆囝仔 ①我是一九二六年在北京出世的。早一年在三月,国父逝世,五月“五卅”惨案,七月国民政府成立。就在我出世的四月,北京临时执政政府下台。那时,父亲在北京大学执教,兼任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和教务主任,并且常写文章在《语丝》发表,批评政府。
②我出世后二十天,段祺瑞下台,白色恐怖笼罩北京。父亲和五十三名批评政府的教授被列入通缉名单,我们就到厦门去。父亲在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但不久因为人事问题辞职而去汉口参加革命政府,任外交部英文秘书。武汉政府分裂之后我们便去上海。
③我最早的记忆是住在极斯斐尔路的小洋房。会爬会走路之后,视野常限于别人的脚、鞋、木屐、桌底椅底。家人常叫我戆囝仔,即傻孩子。我不知道戆囝仔也是大人对孩子表示亲爱的昵称,只知道戆是笨的意思。我的确晕头晕脑地过日子,大人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来呷糜呀!”“去困啦!”我一一听从。
④冬天里,母亲和桐姊舜姊常坐在小电炉前取暖,表姊们有时在电炉网上烤太妃糖,糖烤热之后可以拉丝,又好玩又好吃。要不然她们就卷头发,把烫发钳放在电炉上烘热,小心翼翼地卷。卷好了如果没有别的事可做,她们就要剪我的头发了。我知道她们是因为无聊才要剪我的头发,所以不肯让她们剪,但是她们会哄我,说剪了之后我会“真美”,我还是不肯,要等到母亲说,“这个囝仔真番态!头发那么长还不肯让人剪!”我才勉强同意。“番态”是不讲道理的意思,即行为像番仔。我在学,我在拚命学,想明白大人讲的话的意思。
⑤后来父亲去了英国,我们跟妈妈回到外公家。等到父亲回国,我们又回到上海。
⑥回上海之后,我第一次和父母亲去看电影。对我来说,那是件大事,因为姐姐已经有资格看电影了,妹妹太小,还不能去看。我不知道看电影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大人认为我可以去看了,所以觉得非常神气。爸爸说,在戏院里我要乖乖的,不许讲话。我答应了。
⑦到了戏院,爸爸去买票。要入场的时候,我看见每人手里拿一张票,要交给收票的,让他撕一半才能进去。轮到我们的时候,我向爸爸要我的票。他却说,“你不必票就可以进去。”
⑧我觉得非常不公道。为什么人人都有一张票而我没有?爸既然带我来,为什么不给我买票就要拉我进去?“我也要一张票!”我大叫大哭起来。“你这孩子真不讲道理,”爸妈同时说,“你不必票就可以进去,还在吵什么?”
⑨我继续大哭大闹。我要的只是公平待遇,人人都有票,我也要一张,这有什么不讲道理?我们挡住了入口,别人都在看我,很不耐烦,有的摇头,和父母亲一样,说,“这孩子真没有道理!”
⑩他们越说我没有道理我越生气。爸爸拿我没办法,只好买一张票给我。我这才像别人一样,把票规规矩矩地交给收票的,让他撕成一半,跟父母进去戏院。放的是什么电影我完全没有印象,只在黑漆漆的戏院里静静流眼泪,情绪还没有平复。
⑪回家后,父母亲又教训我一顿,说六岁以下的儿童不必买票。你这么不讲道理,以后不带你去看电影。我听了才不在乎。我五岁的时候对金钱毫无认识,所以对白花钱替我买票也不觉得是冤枉的。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年龄,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感觉,只能凭当时的知识。我认为我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绝对有道理。
⑫过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忘记这件事。现在我对金钱是什么东西多多少少有了认识。我也买过不知道多少张入门票。但是我不知道,假使再遇到五岁时同样的情况,以为自己没有受到公平待遇,会不会再冒大不韪,大吵大闹,还是会静静地免费入场?
⑬不久,我入觉民小学,家里的戆囝仔摇身一变成为小学生林玉如。有了新身分和新名字,好像整个人都要改变。学校和家里不同,要记分数,要及格,有竞争,有考试,一开始就没完没了。妈妈对我说,“汝老爸真骜(聪明),”她要我用功,好好地读书,希望我像爸爸那么“骜”。比我大三岁的姐姐已经证明她是聪明的,她在学校里总考第一名,我呢?大家叫我戆囝仔,我到底笨不笨?我好紧张,想知道。
⑭我希望我还有五岁时的那股蛮劲。
(1)本文(6)-(11)段主要记叙作者儿时跟父母看电影时的一场小风波,试写出其中的记叙要素。
记叙要素相关内容时间作者五岁时地点戏院人物“我”、父母事件起因___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