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阅读题和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马小隆的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阅读题和答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有人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自相矛盾,你认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阅读题和答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有人认为“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自相矛盾,你认为呢?为什么?

  2.照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是:

  3.从表现手法来简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诗的巧妙之处.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回答
2020-03-16 03:0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段秋刚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首)

  韩愈选自《昌黎先生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1、呈:恭敬地送给.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绝胜:大大超过.

  5、皇都:指京城长安.

  译文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编辑本段]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

  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编辑本段]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编辑本段]诗人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3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成人.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岁而孤”,由其兄韩会抚养.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

2020-03-16 03:05:4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