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代表诗篇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代表诗篇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代表诗篇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代表诗篇所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李白生平及《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隋末时曾因获罪迁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时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二十岁后,开始在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达半个中国.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所荐,被征召入长安.玄宗召见时,“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实际上,玄宗赏识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使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他那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使他遭到权臣的诽谤.在长安,他感到不可久留,上书请还.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的心情极端郁闷,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和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他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冬,被招募入李璘幕府.李璘被其兄肃宗所灭,李白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西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放还.上元二年(761年),李白61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叛军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
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这是唐朝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对盛唐社会的歌颂,又反映了社会由盛而衰的各种矛盾和现象.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由于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他以为朝廷既然“广开才路”,他以凌驾相如之才,到了京师绝不会无路可走,说不定王公大人们还会待他如上宾.他在长安拜访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其子卫尉卿张垍,结果被张垍愚弄了一番.妒才害能的张垍把他安顿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这是一座久无人居的荒园,离城既远,又值秋雨连绵,李白住在那里,实同幽囚.后来,李白多次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均无结果.李白干谒不遂,心中苦闷,便与长安市井少年斗鸡走狗,还几乎误入歧途,遭人毒手,幸得友人陆调借宪府之力把他救出来(见此期所写《白马篇》及后来所写《叙旧游赠江夏宰陆调》).正当他大触霉头的同时,宦官们却“连云开甲宅”,斗鸡小儿们亦“鼻息于虹霓”(《古风》其二十四),权贵家的子孙们借着祖荫青云直上.只有他虽然怀才抱玉,以身许国,却无路可走,终于败兴而归.以上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即是《蜀道难》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