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的卖艺生活】
阿炳的卖艺生活
【阿炳的卖艺生活】
阿炳的卖艺生活
阿炳详细资料
一百多年前,雷尊殿在无锡是个大道观,观主会弹琵琶,人称“铁手琵琶”.道观里有个帮工的女子,常痴痴地听观主弹琴,后来就和观主好上了,还怀了身孕.1897年,她生下一个孩子,小名阿炳.同族觉得阿炳的妈出生卑微,孩子刚生还容她活着,等阿炳四岁时送回道观后,族里就逼她自尽了……
阿炳回雷尊殿后,因为父亲是个道士,就只能管“铁手琵琶”叫师傅,从来没叫过父亲,他是多么渴望能叫他一声“爸爸”啊!铁手琵琶仔细教养这孩子,把所有的琵琶技艺,和他懂得的民间音律都传给了阿炳.阿炳跟父亲学了20多年,到了他26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做了观主.
阿炳刚做观主时,雷尊殿香火仍然很盛.有些人看上了阿炳的钱,就骗阿炳花街柳巷,让他吸鸦片,又染上了疾病.阿炳染的疾病很厉害,瞎了眼睛.他请堂弟帮忙管理道观的杂务,眼睛一瞎,堂弟渐渐控制了殿里的事务,最后终于把阿炳赶出了雷尊殿.那是1930年左右,阿炳30多岁.
阿炳被赶出后,只能沿着无锡运河边的码头闹市边走边拉胡琴,做街头琴师.以卖艺为生,饱受人间的艰辛和苦难.
天灰蒙蒙的,第一缕阳光还未洒到大地.鸟雀低哀的鸣叫伴着阵阵凉风飘过偏僻、狭小的碎石小道.影影约约,出现了两个黑黑的人影缓缓地向前移来.有些看清了,那是阿炳在他妻子的引导下,背着陪伴他多年的二胡,走向他的卖艺场所.
热闹繁华的大街仍然沉睡着、冷冷的、清清的.他走到梁溪河畔,坐下.随后,操起胡琴,琴声优雅动听,犹如梁溪河波动的水声,又含着淡淡的悲哀,凄凉连绵.现在正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家家户户缺钱少粮,人们为着生计奔波.而阿炳更贫穷、更寒冷、更悲惨,他是多么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啊!但现在眼前的却只有一片漆黑.
人们已吃过午饭,可阿炳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请他弹奏一曲,前面的破碗中也是空得出奇.
走来一帮酒足饭饱的商贩,正坐在一旁喝茶,看到阿炳连正眼也不瞧,神气地说:“阿炳,今天我们赚了钱,心情好,给我们拉两曲.”此时此刻,阿炳眼睛虽看不见,可是心中雪亮.听着神气活现的话语,心中想:“如果此时我的眼睛没瞎,也轮得到你们这么对我说话吗?”可是想到了自己肚子还饿着,想到家中已是破烂不堪,眼角流出了泪水,手臂开始挥动,曲毕,得到了两个铜板,却丢在了破碗外,阿炳赶紧伸出瘦骨嶙峋可手,颤抖地摸着,他是多么希望尽快摸到那两个铜板啊!
有个好心的人,提醒阿炳说:“你拉得这么好,怎么不喊一喊,拉一下听众呢?”阿炳说:“我不会拉客的,人们爱听就听,现在的我已不是个人样了,可我也是想要好,也想要过体面的生活啊!”
阿炳总是这样回答别人,但他必须为那两三个客人演奏,听几个铜板的叮当声,那时,阿炳的心就像被一座大山压着,想在挣扎中摆脱.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让一家人温饱.以后的日子中,阿炳天天过着卖艺的悲惨生活,起早贪黑,直到去逝.
春天,春暖花开,小草在风中哀伤地摇动着,坐在小道旁的阿炳操着胡琴,演奏出流水似的美妙音乐,乐声从指尖静静地倾泻出来,略带着一丝淡淡的忧愁.
一件灰色的破棉衣仍然穿在身上,不知有多少个春夏秋冬了,鞋子早已磨破,只剩下了两个棉花团.衣服虽然破烂,但是却还是干净的,阿炳的眼睛是瞎了,可是心里却也向往光明,向往着过幸福的生活.听他曲子的人不多,二三个人听完以后,便把一二个铜子往地上一丢“叮当”,难道这就是对阿炳那高尚事业的回报?也许是吧!那时一个卖艺的是社会底层的人啊!
夏天,炎热的天气让人烦躁,听曲子的人也会对阿炳冷嘲热讽.阿炳衣服里的棉花被妻子拉了出来,成了一件夏装.此时他正不骄不躁地拉着二胡,突然一个大汉走到他面前,喊到:“喂,老头儿,给爷拉两段.”随手把一个铜板丢到地上,阿炳拉了起来,大汉瞄了一眼:“哦,原来是阿炳啊!你怎么还没死掉啊!哈哈!”阿炳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几天来常常发生这种事.
秋天阿炳同样反复地拉着琴,只是街上的落叶多了,冷风把落叶吹得来回飘荡,卷到了阿炳身上.
冬天,阿炳的生活格外艰难,冷风呼呼地吹着,身上的衣服根本不足以挡住寒冷.阿炳的双手被冻得发紫,但他好像不知道依旧拉着.街上的冷风把人们赶回家中,这里的人少多了,人们更不愿意在街上站半天,去听二胡曲子.这就意味着阿炳和妻子又吃不饱饭了,冬天对于阿炳夫妇来说是没法想像的苦境.
阿炳重复着那样的艰苦生活,他在拼命支撑着,坚持着他喜爱的音乐.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音乐,与所有的艺术一样,在没有走入维也纳金色大厅之前,平凡与苦难才是滋养她们成长的土壤.当贝多芬为命运挣扎呐喊的时候,当肖邦先生流落异国的时候,我们的华大师正以天堂华音来与人交换他的一日三餐.
双目失明后,阿炳的命运在其眼前一片漆黑的一刹那,被确定下来了,他已没有了丝毫挣扎的余地,身上的力气全用尽了.他开始走上了那条上街卖艺、乞讨为生的末路.他融入了中国普通百姓里命运最悲惨的那一类人的行列.乞丐那常年不变的身份标志是草绳子、破衣烂鞋和一只等待施舍的瘦骨嶙峋的手,一只发黑的手,以及听天由命的微微佝偻的肩背,遭遇饥饿和寒冷、遭遇人们白眼或辱骂时的默默无语以及肮脏的外表,但阿炳没有这样.在妻子董翠娣的照应呵护下,他每天外出时仍旧尽可能穿上家中仅有的最体面的衣裳,虽然大多破旧不堪,但都经过缝补洗干净了.
这时的阿炳已经超越了生,进入了死亡的崇高境界.这永恒的黑夜渐渐给予这名乡村纯朴的孩子以一种新鲜而奇异的力量.现在,他倚赖于这种清醒而孤寂的力量,坚如磐石地支撑着自己伤残的身躯在市中活着,活下去!一年一年地持续着他那人类音乐史上最惊人的一个流亡者灵魂的杜鹃泣血般的吟唱.他的每一曲吟唱都为他换来每天的饭食,但更多的获取,却是他那在畸型社会的压迫下,仍然顽强跳动的一名歌者的心灵.他从未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即使在双目失明的不幸境遇里.他属于人类中少数几名真正坚信并且最终看到了神圣的曙光的人.很少有人能够在生命中悉心领悟,并且学会死亡这一门具有罕见的诗意的课程——阿炳却学到了!当他行走在他那风雨飘摇的人生途中,他承受了一切人所可能承受的最离奇非凡的痛苦,这痛苦凝聚起来,最终成为他内心或灵魂世界一种别人难以超越的境界,而在这一超常境界里,死亡慢慢地成了他手指的一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