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极左思想是指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玉忠的问题

  【当代中国极左思想是指什么】

  当代中国极左思想是指什么

1回答
2020-03-20 10:5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晅

  所谓极左,就是把左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自由的底限".为获得无差别的公正,而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为取消绝大部分的自由,必须建立一个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将人民的一切活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

  所谓极右,如果把右派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实行寡头专政,取消对弱者的一切保护,一切自由.

  需要强调的是左不一定是极左,左派和左翼是好的进步的极左和极右一样是对社会有危害的,极左和极右属于一丘之貉

  如意

  [学弟]x09

  左、左翼、"左倾"(一)

  1、左:从无意义的方位词到有意味的文化概念

  甲骨文显示,"左"最初写作"",指"左手","右"写作"",指"右手".作为最早出现的一批表意符号,它们直接与人身有关,是固定的特指.

  后来""(左手)、""(右手)合二为一个"手"字,原来的""增加了"工"后,"左"字出现.《说文解字》释"左"为"手相左,助也",也就是今天说的"辅助"、"辅佐"意,后来作为"辅佐"之意的"左"字,由于被转借为方位名词"左边、左侧、左方",乃另加偏旁为"佐".于是表示方位成为"左"字的第一含义.同样,"右"也大抵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无论"左"还是"右",作为单纯的方位名词都还缺少社会文化意味,即便作为"辅助"意时,"左右手"也是不相上下,机会均等的,因此"佐"和"佑"意义大致相当,都是助手意.然而由于人类约占九成的人都习惯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渐渐地左右由完全对等的概念变成了有尊卑高低之分的有意味的文化概念了--孔颖达在疏《左传·襄公十年》之"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时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1]"左"由"辅助"渐渐竟成了"不助"了.

  长期的社会实践,在汉文化圈里渐渐形成了"右尊左卑"的文化积淀.例如《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学国老于右学,学庶老于左学."郑玄注:"右学为大学,在王城西郊;左学为小学,在城内王宫之东."由于"国老"是尊于"庶老"的,自然"右学"也就尊于"左学"了.汉魏以后则又称世家大族为"右姓",如《后汉书·郭伋传》云:"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2]这也显示出"右"的尊贵性.

  "右尊左卑"的观念适用于中国古代官职,例如右丞相一般高于左丞相.秦代的二十级爵位中,第十级是左庶长,十一级是右庶长,十二级是左更,十三级是中更,十四级是右更.而第二十级是最高的,可见右尊于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3]也是以右为尊.右尊左卑的另一个表现是升职一般称"右移",降职则称"左迁".例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里失意的诗人是"左迁九江郡司马".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中左右的尊卑之属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时代、地域以及使用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汉书·周昌传》:"吾极知其左迁."郑玄注:"是时尊右而卑左",从"是时"二字即便我们还不敢断言郑玄生活的时代已经是"尊左卑右"了,但也至少说明"左右尊卑"是带有时代性的.例如同为《史记》记载,《汉文帝纪》有"右贤左戚"句,韦昭注"右犹高,左犹下也";[4]而《魏公子列传》则有"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这里魏公子"虚左"是为了表达对"侯生"的尊重,说明战国年代的礼节还是"主右客左,左为贵的".从地域差别看,楚国的官职就与秦相反,左司马是高于右司马,左尹高于右尹的.又《老子·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陈鼓应释为:"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用兵的时候以右方为贵……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5]这里不仅持的是"左尊右卑"的观念,更指出在不同场合,左右的尊卑会出现逆转.

  2、左翼:从军事术语到政治术语

  "翼"的本意是"鸟类和昆虫的翅膀","左翼"当指在左边的翅膀.这个词源学上的本意与我们将谈的主题看似关系不大,实则意义深远,因为翅膀天生两边各一,有左翼必有右翼,而且左右中间还当有个"主躯干"或"主体".

  在汉语世界里,"左翼"最初的文化应用是军事领域.相传周天子制三军:中军、左军、右军,以后往往以"三军"代整个军队,所谓"三军过后尽开颜"是也.而左右二军亦称左右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牧多为奇陈(阵),张左右翼击之";《晋书·慕容廆载记》:"命其少子仁自平郭趣柏林为左翼".[7]左右翼离我们最近的古典应用是在前清,此时八旗兵被分为左右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为右翼.[8]

  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左右翼完全是西方议会制度的产物.《辞海》对它的起源描述为"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年5月,国王召开三级会议,贵族与僧侣坐在右边,第三等级坐在左边.其后,国民会议召开时,主张民主、自由的激进派坐在左边,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边,无形中形成左右两派.19世纪,欧洲国家的议会也以议长座椅为界,分左右两派就坐.后左派、右派即逐渐成为政党派别政治上激进或保守的代名词."RaymondAron(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对"左右翼"的发生提供了类似的答案,他说:"依照李翠(Littre)的观点,所谓'左派'意指法国议会中的反对党,这个党的席位恰好座落在总统的左手旁,故称".[9]

  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在《革命的良心》一书中指出,到19世纪70年代,"左"和"右"的叫法在整个欧洲大陆已经被普遍采用,但是人们不再限于指议会内部主张议会自由和主张君主独裁之间的区别,随着君主独裁主义的衰落和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左"和"右"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她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说明人们对社会演变和财富分配的不同态度.即一般来说,倾向于社会主义目标的是左翼,对立面的则一般是右翼.但是,在左右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更为狭义的区别,即不是政治目标的差异,而仅仅是指采用的方法及其热情程度的不同,丹尼尔斯指出:"在某个运动中(不管他在整个光谱中处于什么位置),人们总可以区分出较大胆的或按教条办事的'左'翼和十分谨慎从事的'右'翼."[10]这样,关于"左右"之分,人们就有了两种标准,一是政治目标、一是政治手段,而属于左翼的一般是目标或手段上的"激进主义"者,右翼则在目标和手段上采取"保守主义"态度.丹尼尔斯所谓"教条的"左翼当指坚持激进目标者--左翼内部常斥为"左倾教条主义",而"大胆的"左翼则是手段激进者--左翼内部的"左倾冒险主义".

  然而"激进"是个非常空洞的能指,不具备确定的内涵,天然的相对性使它的内涵处于不断的滑移状态.什么样的目标算激进的目标,怎样的手段才是激进的手段?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目标与手段常常并不统一,激进的目标可能采取温和的手段去实现,保守的目标也可以采取激进的手段来维护.因此仅仅用"

2020-03-20 10:51:5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