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各章简介每章分开的~】-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史彩成的问题

  【苏东坡传各章简介每章分开的~】

  苏东坡传各章简介

  每章分开的~

1回答
2020-03-21 00:0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宋学艳

  译者序:

  卷一童年与青年

  第一章文忠公

  第二章眉山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应试

  第五章父与子

  卷二壮年

  第六章神、鬼、人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拗相公

  第九章人的恶行

  第十章两兄弟

  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抗暴诗

  第十三章黄楼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

  卷三老年

  第十五章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赤壁赋

  第十七章瑜珈与炼丹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国画

  第二十一章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卷四流放岁月

  第二十五章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仙居

  第二十七章域外

  第二十八章终了

  第二十七章

  海南岛那时是在宋朝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则大多是黎人,在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苏东坡就被贬谪到北部沿岸一带去,这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元佑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朝廷当政派为防止元佑诸臣再卷土重来,在那一年及以后数年,决定惩处或贬谪所有与前朝有关联的臣子.苏东坡贬谪到海南岛不久,司马光后代子孙的官爵一律被削除,好多大官都予调职,其中包括苏子由和范纯仁,调往的地方不是南方就是西南.甚至老臣文彦博,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也没饶过,不过只是削除了几个爵位.打击苏东坡最甚的就是凡受贬谪的臣子,其亲戚家族不得在其附近县境任官职.因为苏迈原在南雄附近为官,现在也丢了官职.

  第十四章苏东坡,我们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过去生活的态度,一向是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不过到目前为止,还幸而安然无事.可是在他吐到第一百次时,他就被人抓住了,在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三月,他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在他到任谢恩奏章上,他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觉得有点儿过分的话.只要他单歌咏人民的疾苦贫穷、捐税、征兵,那派小人还能装聋做哑,置之不顾.现在他直接指明那些小人,其中有在王安石势力下蹿升起来的李定和舒直.朝政是在无以名之的第三流人才的掌握中,这类人是唯利是图随风转舵,既无所谓东,也无所谓西.苏东坡过去曾不断给皇帝上表,每次皇帝看了他的表章,就向侍臣赞美苏东坡.现在我们想起来,这些小人以前曾经阻挡苏东坡进京城.万一苏东坡蒙召当权,可就真有危险,因为新政的领导人物那时不是已经失势,便是已然退隐.

  苏东坡到任谢恩表只是例行公事,譬如略叙为臣者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以此美缺相赐.但是苏东坡说:“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过去为新政的朋党之争里,这一名词是固定代表那种含义的.李定和舒禀心想苏东坡为什会自信能逃得出他们的手心呢?并且他说在他那个年纪,他担任地方官是因为他不可能再惹是生非.他是不是暗示那些在朝为官的必然会惹是生非呢?古之文人学者,因为没有民权的保障,在措词造句上,便发明出一种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的表现法,而阅读的学者也养成一种习惯,乐于寻求含义于字里行间之中.在中国古代,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报纸.苏东坡所写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

  在神宗熙宁元丰二年(一○七九)六月,一个御史把苏东坡谢恩表中的四句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数日之后,舒禀,当时尚在御史台,找了几首苏东坡的诗,内容关于农人青苗贷款,农人三个月无盐吃,还有燕子与蝙蝠争论的寓言.他说写的那种诗,显示苏东坡不但考虑欠周,也是不忠于君.舒禀随同弹劾表章,附呈上苏东坡印出的诗集.李定,现今升为御史中丞,也随后跟上一表,陈述有四个理由,苏东坡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一共有四份弹劾苏东坡的表章.这件案子交予了御史台.李定,当年因隐瞒父丧司马光骂他是禽兽不如,现在担任检察官.他挑选了一个极其能干的官吏派到湖州去,免去苏东坡的官职,再押解入京受审.御史请求,一路之上苏东坡必须关入监狱过夜,皇帝不许.神宗皇帝从无意杀害苏东坡,不过这个案子既然依法控告,他也愿予以充分调查一番.

  苏东坡的一个好友王洗,是他印了苏东坡的诗集,听到这个消息,赶紧派人去给南部的苏子由送信,子由立刻派人去告诉苏东坡.这可以说是使者之间的大竞赛.朝廷使者偕同他的儿子和两个御史台的兵丁火速出发.但是他儿子在靖江忽然生病,于是耽误半天的行程,结果苏子由派的使者先到.

  这个消息到达时,苏东坡是何等心情,我们必须要知道.他到达湖州不久,也很喜欢这个新职位.他常和长子去山林间漫游,同游的还有子由的女婿、女婿的弟弟.在苏东坡记游飞英寺的诗里,他说自己“莫作使君看,夕以中已非”.他最好的朋友画竹名家文与可已在二月去世,他一直哭了三天.在朝廷的差官正越程前去逮捕他时,他正再度创览他搜集的名画,那是七月七日,正拿出来到院子去晾.他的眼光正好看到文与可送给他的一幅绝妙的竹子,不觉流下泪来.那天他写的那一条笔记特别表现他的奇思幻想,记述他与文与可的友情.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综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日:“吾将以为袜.”及与可自洋州(今陕西洋县)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日:“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苹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日“拟将一段鹅帮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村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日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答其诗日:“世间亦有千寻月,竹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日:“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第篓谷堰竹遗予日:“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根据孔平仲的记载——孔平仲是苏东坡的朋友,他是听湖州祖通判卿说,苏东坡遭逮捕时,那位通判正好在场——苏东坡已经先得到子由给他的消息.他可不知道控告的罪名之轻重.使臣一到,苏东坡就正式请假,由祖通判代行太守职务.官差到时,正式身穿官袍,足登高靴,站在庭院中,手执箱板,御史台的两个士兵分立两旁,身穿白衣,头缠黑巾,眼睛里凶光闪动.太守官街的人慌做一团,不知会有何事发生.苏东坡不敢出来,与通判商量,通判说躲避朝廷使者也无济于事,最好还是依法接他.东坡与通判商量应当怎样出来,因为苏东坡心想自己既然被控,就不应当穿着官衣出来.祖通判认为他还没正式被控,他应当以正式官阶出现.于是东坡穿上官衣官靴,手执红板,立于庭中,面向官差而立,祖通判与官衙人员则头戴小帽,排

2020-03-21 00:06:2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