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形式-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淑智的问题

  什么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形式

  什么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形式

1回答
2020-03-21 00:3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何业锋

  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020-03-21 00:41:1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