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快点回-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蒋嘉之的问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快点回复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快点回复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1回答
2020-03-20 22:59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秦华旺

  体会合肥的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飞凤飞飞

2020-03-20 22:59:59
林吉申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020-03-20 23:02:47
李慧萍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

2020-03-20 23:06:19
罗俊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你这人真奇怪,你明明知道答案、写在问题补充里了,怎么还要问啊?

2020-03-20 23:11:02
孙海蓉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这句话顾名思义,也就是说: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正确的答案。

  (你要的是这个吗?)(*^__^*)

2020-03-20 23:13:10
黄曙荣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数百年来,学者们一般都采纳朱氏之说。

  愚以为,学习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心生愤与悱。所谓愤,指烦闷、着急、发怒,虽束手无策,但对积极的求知者来说,却潜伏着拍案而起、不达目的誓不休的趋势。孔子言“发愤忘食”(述而篇)就是此意。所谓悱,指惆怅、幽怨、苦痛,虽无可奈何,但对上进的求知者来说,却蕴含着哀兵悲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倾向。愤与悱,由心而生,难免通过气貌或言行表现出来,而被他人觉察。关于悱,东汉郑玄首言“口悱悱”,到朱熹变成了“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后人均已接受,以至收入词典,但愚以为如此解释似乎牵强。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2020-03-20 23:17:15
葛洪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朱熹逐字逐句解此章:“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评析】

  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又比如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译文和评论分析就是唯一的答案,你也可以试着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论语》的原文。如果你善于开动脑筋勤思考,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从而着急、郁闷乃至悲苦的时候,不去启示他开导他;告诉他(四方形物体)一个角,他不能触类旁通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更多更深的知识。举一反三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人们可以看出孔子关于掌握时机、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主张和方法,与今之填鸭式以及大呼隆、赶进度的教学有天壤之别。

2020-03-20 23:17:46
李万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020-03-20 23:19:29
曹建荣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020-03-20 23:23:48
梁瑛琳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020-03-20 23:26:53
戚平

  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2020-03-20 23:27:2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