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常德显的问题

  【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

  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条件及表现

1回答
2020-03-25 00:57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郭俊超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东汉末年,黄河流域以北的哪些少数民族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到西晋时,出现了什么情况?

  (有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族向中原地区迁移.西晋初年,人数达几百万.他们同汉族劳动人民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但是,他们同时遭受汉族官僚地主的压迫,历尽苦难.西晋末年,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匈奴的一支武装还灭了西晋.)

  2、西晋灭亡后,南北各出现哪些政权?史称什么?

  (此后,内迁各族和汉族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史称“十六国”.317年,西晋皇族逃到江南建立新的政权,史称“东晋”.420年,东晋大将夺得政权,江南先后经历四个朝代的更替,史称“南朝”.)

  过渡置疑:黄河流域“十六国”最后演变成什么朝代?他们的活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106-107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思考回答: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是哪个世纪?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这时,黄河流域出现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5世纪,鲜卑族,民族融合)

  2、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服装上的表现如何?(南朝的汉族乐手穿上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裤褶服”,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穿上了汉族服装.)

  这说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

  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课文、“文献资料·《魏书》摘录”、“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等,思考回答:

  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107-108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思考回答:

  1、请你找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六个关键词.

  (汉语、服饰、姓氏、联姻、官制律令、礼法风气)

  2、组织学生根据108页“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3、根据109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北魏孝文帝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A、北魏孝文帝早年受到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立志改革,胸怀宽广,日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而那些没有没有充分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鲜卑贵族,就反对迁都洛阳,反对学习汉族文化,终究成不了大事.

  B、但是,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就是当时已经形成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自从进入十六国时期以来,黄河流域以北的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他们同汉族人民频繁接触、相互影响,在生产生活上日益接近,互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就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条件.)

2020-03-25 01:00:2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