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与“回答”⑴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孙德山的问题

  【“提问”与“回答”⑴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

  “提问”与“回答”

  ⑴有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⑵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⑶“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⑷“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⑸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⑹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⑺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⑻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⑼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⑽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⑾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⑿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⒀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⒁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⒂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1回答
2020-03-26 09:0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丽芬

  1.B

  2.(要点)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3.(要点)说这样的人“开始僵化”,指的是他们好为人师(或没有无知感),不再去追求知识、探索新的领域。

  4.(要点)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2020-03-26 09:10:5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