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漫话溜索①在我国云南、贵州、-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邓志红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漫话溜索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溜索

   ①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山高谷深、水势险急处,往往可见以铁索、藤索或篾索联系两岸的桥,这种桥,即所谓“溜索”,因它以铁索、藤索或篾连系两岸,也称“索桥”。

   ②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③溜索,古人称“撞”.《茂州志》中“悬撞度索”和《蜀中广记》中“度索寻撞之桥”等记载,都是先民们对溜索的描述。

   ④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直到如今,在怒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还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当初,沿江种族民众在两岸各选一个臂力很好的精壮男子,在钓鱼线上各拴一石头,两岸对抛,一旦拴着石头的两条钓鱼线在江中相钩连缠绕,就由其中一方把钓鱼线徐徐拉上岸,一方面固定钩连,一方面在鱼线上拴好又粗又结实的藤绳,再由另一方徐徐拉动,最后藤绳横贯两岸,并被固定在两岸的溜柱上,用木棍绞紧,即成溜索。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⑤解放前,怒江上没有桥梁,洪水季节,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输物资无一不靠溜索。那时的溜索,一般是用两根一头高一头低的竹篾索或藤索组成,再架上底兜,过溜时,人、马都得捆在底兜上,离岸时用力推一下,靠“滑梆”在溜索上滑行,有时,还得手脚并用,沿索攀援。常常有人因滑梆和溜索出事坠入江中。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两岸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首先将竹溜、藤溜换成了钢丝溜,有些溜索还配上了滑轮。与此同时,还沿江修通了公路,架起了不少吊桥,交通变得安全方便多了。

   ⑥如今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每隔一段都有一对钢质的溜索,一根溜过去,一根溜过来,都有坡度,过溜进既省力,又迅速。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的各族群众中,十来岁的小孩大多会过溜。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人们还把它当作游戏的工具,你溜过来,我溜过去,欢声笑语,别有一番风趣。

  (1)文章具体说明了哪些内容?

  (2)文章引用怒江沿岸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⑤段画线句中“无一不”的表达作用。

  (4)随着社会的发展,你认为溜索在将来还有无保留的必要?请说说理由。

1回答
2020-03-28 18:0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陈树新

  (1)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回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梳理概括;这篇文章共六段,基本每段都有自己的说明中心,根据文章内容提取概括即可.

  (2)这个传说位于第四段,这段文字介绍的是溜索的建造,“这个传说反映了怒江沿岸各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据此解答即可.

  (3)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句子和上下文;解答此类题,需要先明确这个词语的含义,再结合句子说说说明了什么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解答.

  (4)开放题,表明态度(1分),说明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本文说明了什么是溜索、溜索的用途、溜索的建造、解放前后溜索的变化和使用情况.

  (2)表明溜索的历史久远(1分),说明了最原始的溜索是如何建造的,增添了文章趣味性(1分),反映了怒江沿岸种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征服自然的气概和智慧(1分),也说明了溜索对怒江沿岸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性(1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3分)

  (3)“无一不”为双重否定,表示强烈的肯定之意(1分).句的“无一不”,准确强调了解放前溜索在洪水季节,对于怒江两岸人民相互往来和运送物资,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4)有保留的必要;因为虽然作为交通工具,溜索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溜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保留的必要,这也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气概的表现.

2020-03-28 18:08:3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