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永不褪色的爱民旗帜——爱民模范谢臣谢臣,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回族。他出生在抗日
读后感
永不褪色的爱民旗帜——爱民模范谢臣谢臣,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回族。他出生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很小就受到革命环境的熏陶。1953年谢臣十三岁,便参加了农业生产。1959年1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社员。1960年3月应征入伍,受党的教育,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人民战士。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毛主席要我们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做一个‘利他主义者’,这就是我的理想和志气。”他常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就应该多做,自觉地做。”谢臣在部队首长、同志的关怀帮助下,努力学习政治文化知识,刻苦学习军事技术。他当的是炮兵,班长分配他当三炮手。很快他便熟练地掌握了三炮手的技术。1961年春天,谢臣所在部队接受了一项建设工程,担任开山劈石的任务。他工作积极,学习刻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常为驻地群众做好事。多次受奖,被评为“爱马标兵”“节约模范”。1963年春节后,谢臣被调到驭手班,并随部队去易县东高士庄执行任务。这年8月上旬,河北省西部地区连降暴雨,河水猛涨,保定地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连队驻地易县东高士庄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谢臣所在部队奋勇投入抗洪救灾的战斗。他和战友一道,先是帮群众抢修漏雨、塌倒的房屋,排除积水,加固堤埝,然后挨家逐户动员群众转移,背扶年老体弱的群众上山。8月7日夜间,谢臣替换战友看护骡马,这时忽听有人惊呼:“洪水来啦!快上山呀!”刚刚离开山坡的谢臣,稍一回头就可以安全上山,但他想着村里的老乡,毅然奔向村里。洪水冲进了村院,掀倒了房屋,谢臣奋不顾身跃入激流,在浪涛中沉浮,他救出一名落水妇女后,又听到一个落水儿童的呼救声,他虽然精疲力尽,仍坚持游向激流。这个女孩叫王莲子,是谢臣救出的最后一名遇险群众(图29-1),当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孩子推上岸,扑面而来的大水无情地吞噬了他的身影。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永远的定格在1963年8月8日。所在部队党委根据谢臣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同年11月,北京军区追授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64年1月22日,国防部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1月29日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谢臣班”。贺龙、聂荣臻分别为之题词。河北省保定市建有谢臣烈士纪念馆和谢臣烈士纪念碑。
国防部授予谢臣“爱民模范”称号五周年纪念章(图29-2),铝质,通径5.2厘米,正面镌有毛泽东浮雕像,下方正中刻绘有红心图案和“忠”字,底部背景图为象征谢臣在洪水中舍己救人的浪花,点明谢臣的英雄事迹,背面铸有“拥政爱民”“国防部授予谢臣‘爱民模范’称号五周年纪念”铭文,以及年代“69、1、22”(即1969年1月22日)。谢臣生前曾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这样的人生格言“看人民高于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而今这几句话已被制成胸牌,别在谢臣生前所在连队每个战士的胸前。“看人民高于自己”已经融入谢臣所在连四炮连的连魂,激励大家“学习谢臣精神,做谢臣式战士”。在该连的历史上,毛泽东曾17次、周恩来曾22次亲切接见该连代表。谢臣牺牲后,其弟弟谢起接过了哥哥的钢枪,担任“谢臣班”班长,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发扬“谢臣精神”,在老百姓的房屋漏雨时,他把自己的棉被盖在漏雨的屋顶上,受到当地百姓的深切爱戴。说到谢臣事迹的传播,还有一段插曲。1963年8月,保定、石家庄等地连降暴雨,部队出动11万多官兵参加抗洪救灾,在历时四十多天的抗洪抢险中,部队救出群众9.4万人。当年师政治部副主任叶石在深入山区进行调查访问中,了解到谢臣的事迹,官兵和村民们一件件地讲,边讲边流泪,叶石将谢臣的事迹逐级上报,得到总政治部的肯定,并给予很高评价,决定宣传这个典型。于是叶石带领报道组,在谢臣的家乡采访了二十多天。他和《解放军报》的记者等一同撰写的通讯《不朽的战士——谢臣》在中国各大报刊发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撰写的文章《谢臣》还被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英雄的故事》收录。国防部授予谢臣“爱民模范”荣誉称号,这是建国以来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的第一个“爱民模范”荣誉称号的个人;国防部授予谢臣生前所在的五班为“谢臣班”荣誉称号,这是继“雷锋班”之后,被国防部授予的第二个班集体。自此,谢臣的事迹在中华大地广为传颂。1969年,谢臣生前部队来到塞外边疆内蒙古集宁市。四十年来,谢臣生前所在连官兵踏着英雄足迹,实践英雄精神,他们发扬谢臣的“看人民高于自己,学人民改造自己,爱人民胜过自己,为人民舍得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走到哪里,把好人好事做到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部队与集宁人民结下了患难与共、水乳交融的深情厚爱,他们对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