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撒力的问题

  大先生赵威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

  大先生

  赵 威 ①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②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就这样,他留在了我们村,经常帮村里人做木头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凌木匠。

  ③后来,村里人得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里的墨水。嘿,正好村里小学缺个先生。于是,他就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④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⑤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⑥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⑦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让他想不到的是,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命令道:“国家的政策,拿着!”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⑧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⑨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1)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

  (2)第②⑥⑦自然段共三次写到大先生眼睛的“浑浊”,请分别说出“浑浊”流露出他内心怎样的情感。

  答:第一次:___

  第二次:___

  第三次:___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大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答:___

  (4)第⑨自然段言简义丰,独具匠心,请谈谈这一结尾的妙处。

  答:___。

1回答
2020-03-30 12:3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志远

  (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根据第二段中的划线句可知,这一句包含了大先生的长相和动作,所以这是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两个描写表现了他的虚弱和穷困,正是因为他的虚弱和贫困,为下文人们帮助他的情节做了铺垫.

  (2)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第一次“浑浊“出现在三叔和三婶对他帮助之后,所以这里的浑浊表现了他对这两个人的感激.第二次的浑浊出现在他给我们讲李白的一首写思乡的诗时,这首诗勾起了他对家乡的思念,所以这里的浑浊是因为思乡.第三次的浑浊出现在国家给他补上了退休的待遇时,此时他心里是感激的.据此分析可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要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来分析,他“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说明他是一个手艺精湛的人.他“字儿好、理儿多,写信作文也行;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说明他是一个常识渊博但不善言辞的人.他“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说明他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某段的作用时,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赏析.最后一段在内容上表明大先生的解释是对的,证明了他的博学,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佩和怀念.在结构上照应了大先生上课一段.

  答案:

  (1)动作描写、外貌描写(1分),描写了凌木匠进门的动作和衣着,表现了他的虚弱无力(1分)、穷困落魄(1分),为下文二叔三婶同情、帮助他的情节做铺垫(1分).

  (2)第一次对三叔三婶的感激(1分);第二次对家乡的思念(1分)第三次对国家给他补上退休待遇的感动、激动(1分).

  (3)①大先生是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2分)②大先生是一个学识渊博却不善言辞的教书先生:字儿好、理儿多,写信作文也行;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2分).③大先生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每月领到的钱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2分).(性格特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分)

  (4)写大先生去世后,“我”查明“床”的含义,印证了大先生的博学(1分);含蓄地表达了“我”对大先生的敬佩、怀念之情(1分)照应了前文大先生讲课的内容(1分),使文章结构严谨,耐人寻味(1分).

2020-03-30 12:40:3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