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最后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黄大贵的问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最后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十六年前的回忆最后一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回答
2020-03-31 13:1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汪雄良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难点是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有条件的要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理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严重的局势下,同志和亲人劝李大钊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当时中国的情况以及革命事业的发展情况.

  (2)对词语的理解.

  军阀:指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恐怖:惊慌、害怕.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严峻:严肃而厉害.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强调整体感知课文.本课的教学应强调从整体着眼,使学生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教学时可以破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李大钊是个什么样的人?”,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课文.总之,教学时,避免过早地主观设定重点段落,造成对课文片面的理解.

  2.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怎样引导呢?要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描写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言行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加深领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第二,教学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认识军阀割据形势下,李大钊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对重点句“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把课文主体分成四个部分来学习:被捕前(第2—7自然段)、被捕时(第8—17自然段)、法庭上(第18—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2自然段).教师在指导时,要有重点,多提统揽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先驱?他的高尚品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教师不宜逐段讲读课文.

  4.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找出这些对比描写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5.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开头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找出它们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同时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的思

2020-03-31 13:15:3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