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精彩片段和分析理由-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唐松洁的问题

  《名人传》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精彩片段和分析理由

  《名人传》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精彩片段和分析理由

1回答
2020-03-31 22:4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沈予洪

  片断赏析

  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详实披露人物内心激烈紧张的冲突和斗争,是《名人传》又一经常使用的文学手段,为此,我们从三部传记中分别选取了几个精彩的片断.

  贝多芬因为耳疾和爱情受挫而悲伤绝望,甚至想自杀了却一切痛苦.从他那急促的哀求祈祷和不断重复的简短字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极度的悲伤,他那著名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又让人们深切地感触到他顽强的抗争.与极度痛苦的抗争赢得了非凡的回报,贝多芬把他全部的遭遇和苦痛铸造成美丽的欢乐颂.因此,关于《第九交响曲》的选段可以与展示贝多芬痛苦心灵的段落放在一起阅读.罗兰热爱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又和他对贝多芬精神世界的理解交织在一起,因而他对《第九交响曲》的分析就非常精辟.“欢乐”仿佛自天而降的神明,先是温柔的抚摩,然后主题过渡到人声,“欢乐”抓住了生命,在不断征服的过程中,乐曲波澜奔涌地推向高潮,最后“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着扑向‘欢乐’,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罗兰用诗性的语言对《欢乐颂》作了极其透彻的阐释后,又描写维也纳观众欣喜若狂的反映和贝多芬的晕厥.传记至此进入了多重意义的高潮,这是乐曲的高潮,是贝多芬生命的高潮,也是《贝多芬传》这部作品的高潮.

  描写米开朗琪罗时,罗兰突出表现这位英雄天性中包含的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是天才,有着无穷的艺术创造力,但另一方面他又存在着许多性格弱点,他孤独、缺乏意志、怯弱等等.选段概括而多侧面地展示了米开朗琪罗的这些缺点,同时又写了他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否定,他想战胜自我,又缺少力量,他盼望死,却又有着强烈的生的欲望.罗兰饱含同情地写道:“他的烦躁的目光还在京都博物馆中注释我们,在痛苦的脸上,我更听到这悲怆的呼声.”人们说,传记作家要对所选择的传主富有同情心,不管传主是正面英雄,还是反面人物,只有做到这一点,传记作家才能真正理解人物全部的内心世界,理解他全部行为的真正动机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兰是米开朗琪罗的最合适的传记作者.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紧张探索,他内心的战争一刻也没有休止,我们选的两段不过是他漫长生涯中两个重要的瞬间.第一个片断反映了托尔斯泰对个体生命的紧张思考.他还不到50岁,他事业成功、家庭美满,但他不认为这是真正的生活,他甚至想死.托尔斯泰的紧张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实际上他缺乏的是内在的信仰.对这样思想深刻的作家来说,信仰比幸福的物质生活更重要,因为找不到信仰,所以他痛不欲生.最后他从劳动者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了人生的意义.第二个片断则表现了托尔斯泰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情怀的产生.人民的苦难令他震惊,为了消除这广大的苦难,他不断思考,终于发现可恶的社会制度是罪魁祸首,他开始了猛烈的批判,并从自身做起,摆脱过去可耻的生活,用双手劳作,试图最终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托尔斯泰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基本是建立在这两次精神裂变的基础上的,罗兰为我们详细复制了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传记文学的魅力常常是在传记作家对人物琐事的描写中.罗马著名的传记作家普鲁塔克(46?—120?)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最显赫的业迹不一定总能表现人物的美德或善行,而往往一桩小事,一句话或一个笑谈,却比成千上万阵亡的战役,更大规模的两军对垒,或著名的围城攻防战,更能清楚地显示人物的性格或趋向.”所以18世纪英国作家萨缪尔·约翰逊说,传记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严肃地写琐事”.琐碎的事情正因为琐碎,因而比重大的事件更具有真实感.在庄重的场合和重大事件里,人们总习惯对自己的言行作刻意的修饰,他的真实性情因此很容易被包裹起来.日常生活中,人们表现得随意率真,因此平淡无奇的琐事往往凝聚着人们真实的个性;一个人也不能够做到事事谨慎小心,一些细微的动作常常泄露了人物内心的“天机”,正由于这些原因,琐事就为传记家们所偏爱.在《名人传》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罗曼·罗兰撷取了许多珍贵的生活琐事.

  贝多芬是一个不畏权贵的人,如果笼统地去写他如何与权贵进行正面的交锋,当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总没有细节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罗兰抓住了贝多芬书信中记录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再现了贝多芬与歌德对待皇族人员一倨一恭的不同态度.在碰到皇室成员时,贝多芬认为,君侯贵胄应该对他和歌德表示敬仰,他于是“背着手,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而歌德却“站在路边上,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与音乐创作、辉煌演奏等重大事件相比,这里发生的故事委实琐碎无华,但毫不夸张地说,这种细节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超过了任何浓墨重彩的铺陈.虽然这一细节是贝多芬记录的,但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选取这个细节,不能不说明罗兰深谙传记写作中琐事的表现力.

  在《米开朗琪罗传》里,罗兰记录了另一个精彩的琐事.雕塑《大卫》完成后,佛罗伦萨的行政长官皮耶尔·索德里尼为了显示自己的审美趣味,对雕塑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说鼻子太厚了.米开朗琪罗装着动了几下刀,那位官员说:“它使我更欢喜了些.你把它改得有生气了.”而米开朗琪罗只是暗暗地发笑.这里罗兰没有去渲染那位官员是如何的愚蠢,也没有交代传主是多么的聪明狡黠,仅仅是客观冷静地叙述了一个细小的事情,两个人的神态和个性同时被表现了出来.

  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传主的个性是罗兰又一值得注意的叙事特点.我们可以从贝多芬与歌德的选段和托尔斯泰与卢梭的选段获得具体的了解.由于前文已经反复论述过贝多芬与歌德,我们现在集中对后一选段做简要赏析.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他对现代欧洲文学(如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将他们放在一起,可以说是两座高峰的比较.卢梭写过《忏悔录》,并声称自己是最真实坦诚的,所以罗曼·罗兰说他傲慢、不逊、伪善.托尔斯泰也写《忏悔录》,但他不是通过“忏悔”来自夸,而是真诚地自我批判,托尔斯泰有着基督徒一般的虔诚、虚心和道德的贞洁,并始终追求真理和爱.通过比较,人们更觉得托尔斯泰心灵的单纯伟大,罗兰对他的景仰之情也溢于言表.

  最后,我们需要特别指出,国内通行的《名人传》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的译本.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翻译完成,解放后他认为这些译本是他青年时期的旧译,“文白驳杂,毛病很多”,所以没有再版.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傅先生的文风可能有些地方不能适应现代语文的规范,但总体上看,傅先生已经将罗兰激情洋溢的风格传达得很好了.年轻读者在阅读《名人传》时,不必过于拘泥一些文白相杂的字句,而要去把握体会作品内在的精神和思想.

  附:精彩片断

  (一)《贝多芬传》节选

  他矮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大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梅杜萨,又译“墨杜萨”,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编者注).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区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

2020-03-31 22:47:26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