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申铉京的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书湖阴先生壁

1回答
2020-04-01 17:3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钱志勤

  原文书①湖阴先生②壁

  (宋)王安石茅檐③(yán)长扫净无苔④,

  花木成畦⑤(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⑥将⑦绿绕,

  两山排闼⑧(tà)送青来⑨.

  编辑本段注释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⑦将:携带.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拓展:《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羣臣绛灌等莫

  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编辑本段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编辑本段赏析句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诗人以神来之笔,留下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可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措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这就使本来没有生命的山水具有了人的情思,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本来水是环绕着绿色的农作物,但诗人没说具体的植物,而是用植物的色彩来代替,说“将绿绕”,环绕着绿意;青色,也是虚的,是没法送的,诗人却说山要“送青来”,这就化实为虚,诗意盎然.事实是湖阴先生的房屋与山距离很近,主人开了门,就会看见青苍的山峰.可如果写成开门见青山,那就全无诗味了,诗人换了个说法,从对面落笔,让山做了主语,化静为动,顿成佳句,这真是巧思妙想,令人拍案叫绝.

  简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别解首句的“长扫”,一直解释为:经常打扫,“长”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静”同“净”.于是,首句就解释成了:由于经常打扫,庭院干净得一点儿青苔都没有了.

  如果不问,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因为这样的解说已经通行了好几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联系生活,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并不合乎事理.

  说“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经很勉强.如果视“扫”为打扫,那么,被借代的应该也是可以打扫的;借代的也应该是被打扫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扫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扫的.请问一下,经常登梯子扫房檐,谁扫过请举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兴,打扫也无妨,但是,秋风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扫不得的,扫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来一些,扫它几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扫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

2020-04-01 17:37:1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