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贺志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地貌)。

  (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1回答
2020-04-01 09:4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冯新

  (1)作答本题,一是从手法的角度分析,“铿然”是写声音,“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是静景的描写,两者之间形成对比;二是结合“莫嫌荦确坡头路”,分析作者的情感.

  (2)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本题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分析.“雨洗东坡月色清”是写景,作答先分析诗句本身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对营造氛围、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注意抓住“清”.

  答案:

  (1)“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参考译文: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

  东坡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荒田虽浪莽,高庳各有适.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诗人不只经营起禾稼果木,还在这里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个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从“市人”身上可以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也有一点缺憾.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然而没有什么了不起.

  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2020-04-01 09:44:4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