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纠结“头上长草”的文化意义
如果在十天前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头上长草”的女孩子,肯定还会觉得新奇.可这两天,当你看到满大街的男女纷纷“头上长草”,甚至“长”出树叶、豆芽、蘑菇、苹果、樱桃…,你就徒有感叹流行的极速了.“头上长草”其实不过是一种塑料的发卡,这种一夜流行起来的发饰,多数的佩戴者图的就是“好玩儿”,并不知道真实的寓意.
这是一个处处可见“非主流”和“丑丑哒”的年代.从胡巴的火爆,及至近日大街小巷大火的“头上长草”,都似乎印证着越丑越奇葩越有市场,“丑萌”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的新审美趋势.
而这种“丑萌”正在下一代中成为趋势的现象,让许许多多热心的主流人士忧心.担心年轻一代的审美正在慢慢的边缘化,抛弃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继而脱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人指出,其实“头上长草”在古代有“待字闺中”、“插草卖身”、“衔草报恩”、“爱情信物”等寓意,而如今的年轻人却只是觉得好玩,跟风走,不知道这个发卡的文化内涵.
其实,我们不必过多去纠结“头上长草”背后的成因分析.“头上长草”的触因,无法简单归咎于文化的传承.让一个小小的发卡背负太深层的探讨,似乎有些小题大做.
标新立异的小发卡,原本就是可以一脸萌态,也可以中规中矩,可以很搞笑、很秀美,也可以很奇葩甚至很莫名其妙.只要内容健康,没有歧义和恶意,偶尔搞一点标新立异,甚至很无厘头,也无伤大雅.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自由度.
在多元化的时代,众口难调在所难免.许多东西不会因为你看不惯而消失,或主动或无奈地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侧面体现.由此,对奇葩的“头上长草”发卡,舆论不必过分敏感,也不必过度解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