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怨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望江怨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望江怨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望江怨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望江怨 送别》阅读答案及解析,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整理的《望江怨 送别》阅读答案及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