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孟超的问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①有愁无?应华发。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令①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②.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注】①孤令:孤零。②看承别:别样看待。

  (1)下面对这首词上阕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上阕以写景为主,采用了比喻、拟人、用典、对偶等多种手法来描写中秋圆月,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B.“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用一个“快”字表达催促之意,表现了要上西楼赏月的急迫心情和酣畅兴致。

  C.“但唤取、玉纤横管,一声吹裂。”一句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为中秋这轮明月的出场蓄足了势。

  D.“谁做冰壶凉世界”一句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作冰壶中的世界,生动地表现出了月色的朦胧微芒之状,依稀恍惚之态。

  E.“问嫦娥、孤令有愁无?应华发。”由月色回转到月亮,追问月中嫦娥有没有愁恨,而“应华发”的回答有借之诉苦的用意。

  (2)同是中秋望月,本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回答
2020-04-03 19:1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永红

  (1)A项错在词的上阕并没有使用拟人、对偶的手法;D项“生动地表现出了月色的朦胧微芒之状,依稀恍惚之态”错,用“冰壶”为喻体,表现的是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

  (2)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就这两首词而言,首先注意相关的句子:辛弃疾词中“但愿长圆如此夜”、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中可以看出:都借月亮的不得长圆来叹息人事不得圆满之意.

  这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涉及具体的情感则不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而《满江红•中秋寄远》则是由中秋明月夜的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表达了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

  答案:

  (1)AD

  (2)相同之处:中秋之夜,月圆而人不圆.辛弃疾词中“但愿长圆如此夜”一句是化用苏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句而来,都有借月亮的不得长圆来叹息人事不得圆满之意.(2分)

  不同之处:苏词除了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苏轼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态度,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2分)

  辛词由中秋明月夜的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表达了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2分)

  参考译文:

  快上西楼赏月,担心中秋月有浮云遮挡,不够明朗.请美人吹笛,驱散浮云,唤出明月.月夜的天地一片清凉洁爽,刚经玉斧修磨过的月亮,又回又亮.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孤冷凄寂时有没有愁恨?应该有很多白发.

  回忆当年歌舞欢聚的情景,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叹明月十有八九悖人心意,总是圆时少、缺时多.愿明月如今夜常圆,人情未必总是别离.我欲化离恨为聚欢,待人归时再细细倾诉.

  赏析:

  词的上片就中秋月这一面来写,主要展现词人的飞扬意兴.起韵即激情喷涌,以一“快”字为催促,表达要上西楼赏月的酣畅兴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词人担心中秋月不够明朗的心思.在情感节奏上,此韵一扬一抑,起伏有致.接韵借用前人故事,写词人由西楼待月而请美人吹笛唤月,这就为中秋月的出场蓄足了势.三韵正面赋写中秋月的无垠光华,写得气势酣畅.在这里,词人采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笼罩下的世界比喻为冰壶中的世界,则月色的皎洁无垠、透明清凉之状可感.又采用了一个玉斧修月的神话,把月亮的圆美无瑕之状也形容了出来.这里的“谁做”、“最怜”二词,不仅显出了词人对此中秋月的无比赏爱之情,而且形成了相当空灵的意境.上片末韵由无边的月色回转到月亮本体,追问月宫里独处的嫦娥有没有愁恨,这也是古代赏月者在神话时代容易产生的绮情.但是通过“应华发”的自答就可以发现.词人在这里问讯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发一发严格古典男子的绮情幽思,而有借之诉愁的用意.这就使上片的词情至此气脉暗转,为下文抒发别恨调好了调子.

  下片开始,词人先用状写满天月色的“云液满”一句承上启下,然后展现自己在月下酣饮欢乐的情状.长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为之助兴添欢.这是最令词人愉快的场面.但是词人的心意匀不在此,词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兴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牵情的远人,于是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词人叹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总是圆时少、缺时多一样.这一叹息,是承接着苏轼《水调派头•明月几时有》而来,其中不能不含有苏拭词中对于“月圆人不圆”的恨意,但词人此句意思显然又有所变化,词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长圆,叹息人事不得圆满特别是情人之间不得遂愿长聚的遗憾.“但愿”一韵,更明显地折向题目,表明尽管词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变,但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与所爱者长相聚,就像词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够长久护持一样.由此“不讲理”的态度,读者可以洞见词人内心的痴情.而“人情”一句,虽像是对于人间常情的遗憾却实际上是指向词人所痴情的那个人.意谓一旦离别,别人在心里未必与自己一样珍惜护持这段感情.这样的口吻,使得词人的内心幽怨苦可触及.结韵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词人说假如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词人会将离别时所生的幽恨,转换成劝乐的感受向她尽情诉说.在这样的结韵里,词人的入骨痴情和体贴怜爱的幽绪,被传递得婉转动人.表达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无限痴情.真豪杰,其志过人,其情也必过人.

2020-04-03 19:16:1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