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夫禄位贵富/人之所大欲也/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于功/或失于德/得之于身/或失于子孙/今夫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也/可知已
2.C
3.B
4.D
5.我同意韩愈的观点。善恶本来就是人们主观世界中的一种意识,并不能实际代表一个人到底是善是恶,本来世间也没有评判善与恶的绝对坐标。通常评论一个和一群人的善恶都是依靠口碑相传和媒体。能说这样的善恶评价就是绝对客观正确的吗?很显然不能。“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很早就论述美丑善恶之间的辨正关系。美丽的事物之所以能被称之为美丽或让我们认为美丽是因为有不美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没有不美的东西我们就没法知道美是什么。所以美是来源于不美的。同样善是来源于恶的。这么说你可能不太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这有点抬杠。但现实确实如此,善恶美丑都只是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有人都长成绝对的美人,那世界就变得苍白无聊。当然我们同样没法做到树立一个善得标准,让所有人都成为这个绝对的善人,首先,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其次,即使作到了,那就无所谓善了。那我们确实也就没得最求了。所以,即没有个标准不变得坐标,也没有一个静止不懂得绝对世界,怎么说是善还是恶呢?重要的不是善恶,而是立场。
1.
分析:
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分析: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C项,顾:只不过。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分析:
本题其实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B项,应为“这难道不是被蓄养的人感召的结果吗”。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
分析: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D项,“意在批评”不完全符合文意,“是个不仁义的人”于文无据。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分析:
本题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可以统一任何一种观点,但要自圆其说。①观点及结合原文:3分。②联系实际谈领悟:5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得满分。③语言表达:4分。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一)
司徒北平王家里,有(两只)(在)同一天产子的母猫,其中一只母猫死了。(它)有两只幼仔在吃死去的母猫的奶,(因为吃不到奶)幼仔嘶叫得非常悲哀。另一只母猫正在哺乳自己的孩子,好像听到了幼仔的叫声,(它)站起来倾听,跑过去过去救它们。(母猫)叼着其中一只(幼仔)放在自己的窝里,又去(叼另一只),返回来给这两只幼仔喂奶,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噫,(这)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了。猫是人养的畜生,不是本性就懂得仁义的,(这只母猫的举动)难道不是被蓄养它的人感召的结果吗!北平王治理人民,使他们平安康乐,惩罚犯罪的人,使他们得到公平。国家大事处理得当,家道得以推行,父亲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像儿子的样子,兄长像兄长的样子,弟弟像弟弟的样子,融洽和谐,对待外人就像对待家人,一家人团结得像是一个人。像这样,他感化招致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那时正有幸被北平王赏识,有个客人问(我)北平王的德行,我就对他讲了这些。客人说:“薪俸、官位、富贵是每个人都很想得到的,(但)得到它的难度,(还)不如保住它的难度(大)。靠功勋得到了,有可能因为道德(败坏)而失去;本人得到了,有可能被子孙败毁。如今(看)(北平王)功德这样(高),吉祥和幸福这样(多),就可以明白他能很好地保住这些了。”既然明白了,(我)就作这篇《猫相乳说》来说说。
(二)
仁义是上天赋予的品德。上天不单单将它赋予人类,凡是有天分的物种都有,只是(上天)赋予的有多有少(罢了)。我家有一只猫名叫虪,每次与其它猫一起吃饭,(它)常常退到后面,等其它猫吃饱,都离开了,这之后(它)才过去吃。有(其它猫)又回来(吃)的,(虪就)又退后躲开。其它猫有生孩子较多的,虪就分(一些幼仔)放在自己窝里,与自己的孩子一起哺乳。有(一只)顽劣的猫不懂得虪对自己有恩,竟然吃掉了虪的孩子,虪也不与它计较。家里人看见虪在旁边,以为(虪与顽劣的猫)一起吃掉了自己的孩子,认为畜类自己吃掉自己的孩子很不吉利,就狠狠地鞭打了虪,将虪抛弃到僧舍。僧人喂虪食,(虪)不吃。(僧人将虪)放在笼子中,将近十天,(虪一直不吃饭)快要饿死了。家里人可怜它,将它带回家,回到家后(虪才)吃东西。家里人每次得到幼猫,就让虪哺育。(虪)曾经为了(保护)其它猫的孩子与狗搏斗,狗咬他,差一点把它咬死,有人救(它)才得以幸免。等到(虪)死去,我命人(将虪)放在竹篮中,埋葬在西园。过去韩文公写《猫相乳说》,认为(猫相乳是)受北平王的高尚品德感化(才)达到的,等到我家有了虪,(我)才了解物类天性各有不同,本自有善有恶。韩愈的说法,差不多接近谄媚了。唉!那些不知仁义,贪婪相争,损人利己的人,听到虪做的事,难道不惭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