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意象含义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含义
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含义意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含义
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的欣赏,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分析法的运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二是学习分析意象,评论意象.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即将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一一展现)、融合(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流动(指诗歌意象流动变化,表现丰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是积累意象,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愁,在“杜宇一声春晓”中表欢快与希望.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所读的诗词多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卡片积累:
《雨霖铃》主要意象积累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词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本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本词“留恋处、兰舟催发”,表达的深意是,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本词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