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短文不少于200字-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黄晓因的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短文不少于200字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短文

  不少于200字

1回答
2020-04-04 12:5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曙荣

  《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于大历三年(768)从夔州到达江陵所作.每首多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其一是咏怀庾信,叹其“萧瑟”,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其二是追怀宋玉,伤其“空文藻”,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三是叹惋昭君,悲其“怨恨”,以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其四是咏唱刘备,感其身后“虚无”,以寄君臣相契之怀;其五是缅怀武侯,惜其大功不成,寄寓自己的无限哀思.组诗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或显或隐地表现了诗人生活漂泊、政治失意的身世之感,是杜诗七律中优秀诗作.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组诗的第三首,因昭君村的古迹而怀昭君,寄托着诗人身世之感.“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首联以雄浑的笔势,着重描绘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诗句发端不凡.群山万壑,写出山势像波涛起伏.“赴”字画龙点睛,将长江三峡山山相连、蜿蜒流走,有如万马奔腾、直趋荆门的形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使千山万壑都有了动感,也使荆门成了视野中的焦点.“群”字,很有音乐之美.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说》中说:“音节一道,难以言传,有略可浅为指示者,亦得因类悟入.如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使用‘千山万壑’便不入调,此轻重清浊法也.”“千山”二字都属于清音,读起来声音单调,不如“群山”二字浊清兼有,更能表现出诗歌语言清浊相间富于变化的音乐之美,读起来风韵摇曳,富有韵致.下句落到昭君村上,感叹昭君人逝村存,点出题意.唐代还有昭君故居遗址,所以说“尚有村”.“尚”字,流露出沉郁的伤悼之情,人已逝,遗迹犹在,人事沧桑令人感叹欷歔.联系组诗来看,一个“尚”字,与第二首联系了起来.“最是楚宫俱泯灭”,楚宫“泯灭”了,而昭君村尚存,存废对比中突出了人们对昭君的同情和爱戴.山川灵秀之所聚,才孕育出绝代佳人.诗人把昭君村放在群山赴会、万壑争流的大背景来写,实际上是寓赞美其人之意于其中.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指出:“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诠》也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这种烘托渲染的手法,不乏先例,如《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紫台”,即紫宫,汉代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一去”、“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了;或曰:昭君已一去不返,我们今天只能从画图上去辨识她的丰姿了.这都不符合杜甫的本意.根据律诗对仗法则,“省识”对“空归”,“空归”既为偏正词组,“省”字就该修饰“识”字.朱鹤龄认为:“画图之面,本非真容,不曰不识,而曰省识,盖婉词.”(《杜诗详注》引语);浦起龙也说:“‘省识’只在画图,正谓不‘省’也.”(《读杜心解》).这才是准确的理解,才符合杜甫咏昭君的根本动机.实际上这两句诗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正因为汉元帝昏庸,“按图召幸”,使小人有机可乘,故而辨识不出美恶真相,才害得昭君遗恨终身.这就把帐算在了昏君、佞臣的头上,含意深广.汉元帝只凭图召幸,未识绝色,结果造成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昭君生前未能返回故国,能够回来的只是她死后的魂魄,故曰“空归”.“空”字,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对得惊警.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宋人姜夔在《疏影》词中,直接翻用杜诗:“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可谓深得杜诗韵致,同样风流摇曳.萧涤非在《杜甫诗选注》中说:“二句刺元帝之昏庸.上句承第三句,追述所以远嫁异国之故.下句承第四句,言昭君死犹不忘故国.”昭君怀念故国之心至死不变,虽然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思乡之切,怨恨之浓,千古之下仍缠绵悱恻.“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末联以琵琶写怨,千载传恨,极写昭君的绵绵怨恨,从而归结全诗主旨.“琵琶”,本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后传入中原.“胡语”,胡音,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据《琴操》:昭君在匈奴,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乃作怨思之歌.“怨恨曲中论”,即怨思之情从弹奏琵琶的乐曲中诉说出来.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卷五九“琴曲歌辞”有《昭君怨》一首,卷二九“相和歌辞”有《明君词》、《昭君

2020-04-04 13:00:2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