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复句的种类有哪些
文言复句的种类有哪些
文言复句的种类有哪些
文言复句的种类有哪些
1文言句式复习指要1《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能力等级为B.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古文言中存在着大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而这些句式也恰恰成为阅读、理解古文言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句式中,需考生着重掌握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下面将逐个进行剖析.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例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3.……者,……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例3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5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另外,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例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分析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例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分析“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例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分析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例10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分析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例11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分析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5.用“为”“为……所……”表被动例12(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文言句式复习指要分析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6.用“被”表被动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分析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7.无标志的被动句例14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分析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例16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例17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分析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⑵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18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例1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⑷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20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分析“业文南向坐”中的“南”为方位名词,此处做了“坐”的宾语前置.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2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例2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