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问和智慧》片段,按要求完成习题.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
阅读《学问和智慧》片段,按要求完成习题.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指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文中“肥皂泡”“浮光”“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的含义?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学问与智慧的关系的观点?
阅读《学问和智慧》(节选),按要求完成习题.
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斧凿般的犀锐,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灿烂的书”(brilliantbook).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纵然可以从他得报导,却不可以从他得启示,在著者是“博而寡约”,在读者是“劳而无功”.这就是英文中所谓“晦塞的书”(dullbook).然而这类的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读书得间”,就是智慧的表现.“鞭辟入里”“豁然贯通”,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有何用处?
1.选文中说“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其中“著书的智慧”是指什么?“读书的智慧”是什么?
2.作者说“有智慧的书”“可以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有时可以引申成一篇论文,或成一本专书.”回忆你的读书生涯,你一定也曾有过类似的美好体验吧,把你的体会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3.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